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18 18:02:59
仿佛突然之間,村支書們在短視頻平臺上卷起來了。面對“不要面子,要流量”的爭議,他們自己怎么想?而在爭議之外,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讓他們身后的鄉村在流量焦慮中支棱起來?
每經記者|唐俊 每經編輯|劉艷美
村里的池塘,三個人突然從水面下冒出來,還端著一盤小龍蝦,邊走邊說:“寶,吃龍蝦嗎,站著吃,躺著吃,坐著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這是一位村支書發布的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點贊量達到13萬。
自今年3月以來,全國各地的村支書們在短視頻平臺上突然卷了起來。有網友戲謔:“在下何德何能,讓文武百官為我載歌載舞?”
這樣的畫風并不令人陌生。前幾年,各地文旅局長紛紛出鏡,有人扮古風、有的“秀”雙語、有的展才藝,目的都是為了推介當地文旅。
村支書們“上網”,推介鄉村文旅也是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短視頻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不過,部分村鎮干部畫風逐漸走偏、舉止愈加出格,近來也引發不少爭議。
有媒體評論,這種打造“網紅”博眼球的宣傳邏輯,缺少文化底蘊與審美格調,有點用力過猛;如果一味通過獵奇手段迎合流量,有損干部形象。但也有網友認為,偏僻無人知曉的農村,如果不宣傳誰會去?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基層干部不應盲目指責。
面對爭議,村支書們怎么想?在“不要面子,要流量”的爭議之外,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什么?
在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數村莊星羅棋布。目前,我國有47.8萬個行政村,還有數百萬個自然村和居民點。
關祖蘋所在的四川省安岳縣帽石村,村里常住人口只有500人,但他在抖音上有24萬粉絲。
4月份,他在抖音發布了22條視頻,平均點贊量達到4萬。每周,他還要做兩場直播,一播就是四五個小時。拍視頻、做直播,已經成為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關祖蘋正在直播帶貨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關祖蘋2021年就開始以村支書的身份發布視頻,這與他成為村支書之前的經歷有很大關聯。此前他在深圳工作,后回到帽石村創業做種植和養殖,又在成都開了一家餐廳。創業期間,關祖蘋開始利用短視頻宣傳餐廳和農產品。
當上村支書后,面對沒有區位優勢、沒有自然資源、沒有人文景觀的帽石村,關祖蘋將目光放在了熟悉的短視頻上。
“我們村是全鎮墊底的村,不知道怎么干,只好先把村莊宣傳出去。”由此開始,關祖蘋成為全國首批運營短視頻的村支書之一。
一開始,他只是拍一些基層工作情況,慢慢地開始思考如何將流量變現。“恰好我爸種了一畝西瓜,不知道怎么賣,我給他拍了一個賣西瓜的視頻,效果還不錯。”
之后,他幫村里的種植農戶拍攝宣傳視頻,把村民們的雞、鴨、玉米、花生等土貨收集起來直播售賣。
帽石村可銷售的產品有限,鄰村甚至鄰鎮的村民也將農產品帶到他的直播間,一些當地工廠生產的包裝食品(標品)也希望借此打開銷路。去年一年,關祖蘋帶貨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左右。
一個比較受關注的問題是,關祖蘋可以從這些銷售中獲取多少收益?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銷售村民的農產品不收取任何費用,標品的銷售收益一部分進入村集體經濟,一部分則用來覆蓋打包費、人工費等團隊開支。
這兩年,短視頻給帽石村帶來不少改變——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村民的收入有所增高,甚至有外地商人看到短視頻后,到村里承包了1500畝土地。帽石村未來的發展定位也逐步清晰,即通過電商帶動特色產業發展。
這看上去是一個成功的故事,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
雖然短視頻流量不錯,但實際帶貨能力有限。關祖蘋的直播一般有二三十萬觀看量,但轉化率不是太高。
“現在的流量層級根本帶不動產業。”今年2月份,關祖蘋解散了視頻和直播團隊——因為團隊成員收入難以糊口,不得不另尋他路。
但他并未停止運營賬號,而是又找了更加專業的伙伴加入。“現在帶貨賽道拼的是供應鏈、技術、資金,草根想要在這個領域快速成長已經非常艱難,只能找更專業的人來,真正有能力做好直播帶貨的人非常少。”
雖然村民們都很期待,但由于銷路沒有完全打開,通過短視頻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的規劃也還未落定。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會盲目發展產業。據我所知,有些村集體投了很多錢發展集體經濟,但做出來的產品賣不掉,只好拿到我們直播間來賣。”關祖蘋說,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好的銷售渠道,才有底氣帶領村民大規模發展產業。
今年,關祖蘋和當地農科院對接,計劃引入一些優質品種發展種植業。但他也坦言,即使引入了新的農產品,村里仍面臨年輕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愿意回到鄉村的年輕人仍舊太少。
相比帽石村,徐若瓊所在的林莊村條件好得多。
林莊村在安徽天柱山景區腳下,村里常住2000多人,同樣年輕人很少。但村里有藍莓、草莓、茶葉等產業,游客去往天柱山景區也要經過林莊村。
2024年7月,作為天柱山管委會派駐林莊村第一書記,徐若瓊來到這里工作。此前在天柱山管委會她主要負責宣傳工作,一到村里,她就想到拍視頻宣傳村莊。
“剛開始半個月還好,但慢慢就出現了一些反對聲音,說我太出風頭了。”為此,徐若瓊減少了更新頻率,直至暫停。
今年3月份,林莊村所在的潛山市組織了一場電商助農直播,由于村民的產品都不是標品,現場上鏈接很麻煩,加上當時天氣很冷,直到凌晨1點產品才賣完,“第二天起來我嗓子就啞了。”
這之后,徐若瓊開始重新活躍賬號,搞笑人設與算法加持,徐若瓊單個視頻最高點贊量超過7萬。
這段時間,正是短視頻平臺上村支書們集中涌入的時期。
今年3月,四川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書記、鎮長齊上陣,在油菜花田里尬舞的視頻“意外”出圈。四名“舞者”身體僵硬、手腳順拐,反響卻超出預期:“順拐都那么可愛”“動作雖然不是很標準,但能看出真誠”“這我高低得去打卡一下”……
一時間,基層干部們在短視頻賽道上似乎突然找到了“參考答案”,模仿者眾。
巨量算數數據顯示,最近一個月,“村支書”抖音搜索指數同比上漲202%,“村支書為了宣傳太拼了”“我是村支書我同意拍抖音”等詞條頻頻登上平臺熱搜。
圖片來源:巨量算數
為了爭奪流量,村支書們絞盡腦汁,上演“十八般武藝”,水下憋氣、猛然摔倒、嘴含利箭、舞動全村,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競爭激烈,如何吸引流量成為困擾徐若瓊的一大難題。為了找靈感,她每天要花幾個小時刷視頻,基本上一個人完成內容創造、拍攝和剪輯。“到村里之前,我手機都沒有安裝抖音,如果其他村支書不做,我真的不想做,太浪費時間了。”
而眼下,為了幫林莊村的農產品找銷路,徐若瓊做好短視頻的想法越來越堅定:“這面子我不要了,別人說法我不在乎了,我就是要把視頻做起來,把直播做起來。”
除了藍莓、草莓、茶葉等種植產業,林莊村的養雞場還有幾萬只雞。村里有很多土地荒廢,徐若瓊帶頭種了兩畝地,希望農民把荒地利用起來,但收效甚微。“如果把銷售端的問題解決了,他們自己就會去種了,對吧?”
她說的銷售端,指的就是視頻和直播帶貨。目前,徐若瓊只有1.5萬粉絲,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把賬號做大做強。用她的話來講,“正常拍視頻真的沒人看,太卷了”。
雖然無奈,但徐若瓊還得繼續。除了拍短視頻,她還計劃在短期內啟動直播,正好幫村里銷售應季的藍莓。但她仍難免擔心,“萬一沒人看怎么辦”?
伴隨村支書短視頻引發關注,爭議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一方面,當基層干部爭相擠進“網紅”賽道,庸俗化、甚至低俗化現象開始出現。在許多人看來,“這不僅嚴重損害了黨員干部的形象,更會讓游客對當地產生不良觀感”。
另一方面,對個人IP的打造,也引發外界有關“不務正業”的質疑。如有評論指出,“將本地文旅的發展同某個個人過度捆綁,并不是一種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方式。”
有反面批評,也不乏來自網友的正面贊賞。
心疼這些基層干部,為了給家鄉引流發展經濟,不惜在鏡頭面前犧牲自己形象。
出發點是好的,其實低俗的是很少數,小地方的干部拍短視頻都不容易,既要流量,又要視頻質量和吃住行質量,不是單靠鄉鎮就能做到的。
還有地方組織部干部撰文指出,這種主動擁抱互聯網的姿態值得肯定,其本質是基層干部放下身段、服務發展的務實之舉。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815453
在徐若瓊看來,村干部拍視頻是基層治理的創新,在不太出格的情況下是好現象。關祖蘋也認為,對于真正想干事、想帶動村里發展的村干部而言,拍視頻和做直播應該鼓勵。“說實話,我們這種‘三無村’太難了,真的找不到方法發展,如果不是這幾年有自媒體,農村根本留不住人。”
需要明確的是,與文旅局長們不同,村支書并不在公務員體系中,村委會是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而不是行政機關,村支書也可以從事副業工作。
關祖蘋說,現在是鼓勵能人大戶、優秀企業家來當村干部,以此帶動集體產業發展。“要是一個月只有3000塊工資,而沒有其他收入的話,村支書自己養家糊口都成問題,肯定不會干得長遠。”
對于賬號歸屬問題,關祖蘋明確表示是個人賬號。“如果算集體賬號,就沒人愿意來干這個事情了。”他認為,在競爭激烈的帶貨賽道,村干部唯一的優勢在于身份公信力,雖然村干部不是體制內干部,但對于一般消費者而言仍有信賴基礎。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談到,村支書拍視頻,只要沒有違法、沒有逾越道德紅線、沒有違反民俗民情,無論是丑還是美,不應過多指責。
“過去我們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你必須宣傳產品才能擴大銷售。村支書不是公務員,可以說他們就是農民,農民通過這種方式帶動農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我覺得無可厚非,也無可非議。”竹立家說。
實際上,在村支書們為出圈“花式整活”的爭議之外,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是,如何讓他們身后的鄉村在流量焦慮中支棱起來?
這需要的不僅是各個層面更多的專業支持、幫助他們提升傳播效果,更長遠來說,還要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升級、產業鏈延伸等,讓線上流量更好地轉化為線下收益。
記者|唐俊
編輯|劉艷美
視覺|帥靈茜
排版|劉艷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