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19:16:59
每經記者王小璟
(每日經濟新聞張建攝)
12月6日,作為“2019天府金融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天府金融論壇——文化金融峰會暨金融智能審判平臺發布儀式”在成都市青羊區舉行。
圍繞著文化金融發展中的重大課題,數十位國內行業大咖、專家學者以主旨演講、圓桌論壇等方式分享了文化金融領域中的最新研究和實踐,為成都加快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和世界文創名城建言獻策。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潘向東在會議上,發表了題目為《金融業如何與文化產業高效結合》的主旨演講。潘向東表示,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會進入一個爆炸式的快速發展階段,但是文化產業獲取傳統金融,特別是間接融資方面有天生劣勢。文化產業的成長,最重要的是,發展多層次直接融資市場。
潘向東表示,更多時候,供給的發展是由需求的發展而推動起來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典型的需求推動的發展。”潘向東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的不同階段。
80年代,我們發展最快的是食品加工業和紡織工業,當時老百姓面臨的問題是“吃不飽”、“穿不暖”,所以對吃穿的基本生產需求表現得異常強烈。
到了90年代,城市居民有了吃穿之后,就開始有新的需求,我們稱之為消費升級。新的需求就是開始追求現代化。90年代其實很多產業是步入低迷的,當時很多礦產資源類的企業都瀕臨倒閉,包括鋼鐵、建材等周期性行業也都步履艱難,但是家電行業一直保持了20%多的增速,這種增速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是不容易的。
2000年后,老百姓開始追求“住”和“行”了,老百姓追求更寬敞的住房,希望開車出行。這種消費升級需求,就造成了2000年后,以房地產和汽車為依托的產業快速發展。2000年之后的福布斯富豪榜排在前面的,基本上跟這兩大行業相關。
時間回到現在,潘向東給出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答案。他表示,答案實際就是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年長的人想的是養老健康;中年人想的是教育、娛樂等;90后在想看電影、VR等等,這些都是和我們的文化產業是密切相關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把文化產業提升到這種高度,是因為老百姓消費升級需求達到這個階段了。
當衣食住行得到很好滿足之后,老百姓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就隨之而來了,這是一個全方位的消費升級變遷。我們國家的戰略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從這些角度來看,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會進入一個爆炸式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變遷的一個必然走勢。
目前文化產業和金融結合現狀如何?潘向東介紹,首先,我們文化產業比重是不斷提升的,產值也在逐年地往上提升。但是由于近幾年來,經濟增速在不斷地回落,老百姓收入的增速也出現了一些回落,這就導致我們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也出現了一定的調整,這就說明文化產業的發展跟整個宏觀大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為了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國家從2010年以來,出臺了一些列的政策,讓金融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是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支持還是遠遠不夠的。
文化產業風險投資來看,2018年較2017年有所回落,而且是連續兩年出現回落。原因來看,第一是IPO數量相對減少;第二是對文化產業的兼并重組、并購出現了一些限制。
潘向東特別指出,文化產業有個弊端,就是抵押品是不夠的,在獲取銀行融資方面就有天然的劣勢。作為輕資產的行業,如果想要獲取傳統金融,特別是間接融資方面的支持,是有天生劣勢的。
潘向東表示,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還是我們過多依賴傳統的融資模式——間接融資,但是在文化產業,特別是經濟轉型的一些產業來看,這種傳統融資是有劣勢的。
首先,新興產業都是輕資產,體量較小。銀行信貸追求一個確定性的、低風險的目標,新興產業體量較小,又沒有抵押物,所以銀行是排斥的。另外,體量較小的情況下,銀行評估壓力也大。
其次,商業銀行天生排斥不確定性較大的項目。商業銀行追求的是確定性收益,比如投資100個項目,假如90個項目成功了,10個項目失敗了,對商業銀行來說也是失敗的,而且可能對商業銀行的行長進行終身追責,這種不確定導致銀行不愿意做這方面的信貸項目。
既然如此,我們又該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潘向東介紹了發達經濟體的經驗。
從美國來看,美國是通過股權融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現在美國文化產業占GDP比重達到了20%。美國資本市場也非常完善,為文化產業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地融資方式。股權融資有個好處,比如投資100個項目,如果90個失敗了,10個成功了,對于股權投資來說也是成功的,成功項目的收益率完全可以覆蓋失敗項目帶來的損失。
日本、歐洲更多的是通過銀行融資來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日本、韓國在發展文化產業時,政府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政府支撐,后期融資就相當于有了背書,會更加容易些。
這方面我們中國政府也可以有所作為。由于文化產業高風險性、外部性,私人不是特別積極,存在一定的市場失靈,需要政府適當介入。另外,需要完善政府文化產業支持政策、財政支出、文化產業基金。政府為文化產業融資提供擔保,建立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官民結合,調動社會資金。
潘向東表示,總體來說,最重要的是發展多層次直接融資市場。因為文化產業天生的特點就是規模小、不確定性大,融資方式必然是通過一個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來完成的,通過間接融資的銀行信貸的話,這方面的劣勢很難彌補。
“未來,無論是風險投資基金還是文化發展資金,還是多層次資本市場,有了這些配套的發展,我們文化產業才會得到更廣闊的、更持續的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