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產業趨勢

每經網首頁 > 產業趨勢 > 正文

首份配電網業務放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 運營模式選擇不做“硬性”要求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7 22:23:58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廣東發改委發布了一份《廣東省配電網業務放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適用于非電網企業存量資產的1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電網和22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局域網。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張海妮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廣東發改委發布了一份《廣東省配電網業務放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適用于非電網企業存量資產的1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電網和22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局域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長期以來,配電業務只能由電網公司投資運營,去年10月,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隨后的12月,105個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名單公布。作為全國首份配電網業務放開實施細則,廣東進一步明確了配電網的項目管理和運營,各地級以上政府授權部門可制定試點實施方案提交廣東省發改委審核同意后開展,對于此前業內討論的社會資本參與的配電網運營模式,則未作硬性要求。

項目業主可只擁有收益權

對于配電網業務的業主資質要求,意見稿提出,各地級以上政府應會同本級發展改革部門通過招標等市場化機制公平、公開、公正優選確定項目業主,明確項目建設內容、工期、供電范圍并簽訂協議。

事實上,增量配電網放開對于盤活社會資本,緩解當前配電網投資不足,促進配電網建設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積極意義,但社會資本進駐能否保障用戶可靠用電、提高配電網運營效率方面則尚存疑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手段競爭成為增量配電網試點項目業主,根據投資、建設和運營環節可劃分為三種模式:一、只參與投資;二、既參與投資,也參與建設;三、投資、建設、運營均參與。

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力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前兩種模式中,配電網的運營權都是移交給電網企業或售電公司,安全責任界限清晰,社會資本獲取穩定的投資收益,無需承擔運營安全風險。

“第三種模式中,社會資本除投資建設外,還自主承擔運營職責及相關保底安全供應服務職能,對于缺乏經驗的社會資本來說有一定風險,雖然可以豐富收益來源,但也需要承擔安全供電等職責。”上述行業人士補充說道。

記者采訪的多位行業從業人士和專家均認為,配電網運營業務專業性較強,挑戰性大,社會資本短期內恐難以承擔,系統安全穩定難以得到保證。此外,對企業規模也有一定要求,成本也較高,相比較之下,前兩種模式更適合。

意見稿中也提出,項目業主可以只擁有投資收益權,配電網運營權可委托電網企業或符合條件的售電公司,自主簽訂委托協議。

將有更多市場主體參與試點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廣東的征求意見稿里提到的申請材料、流程和運營(盈利)模式均給市場主體提供了明確方向,尤其是對運營模式未作硬性規定,也未設置一定的門檻,從細則可看出,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增量配網試點出現,在試點范圍進一步放開以后,也將有更多的市場主體可參與到試點業務中。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表示,增量配電需由地方政府能源管理部門統一規劃,通過招標等市場化方式確定項目業主,增量配電網建設完成后,項目業主既可自主運營,也可只擁有投資收益權,將運營權委托給電網企業或符合條件的售電公司。

此外,對于發電企業能不能建專線向用戶供電,征求意見稿指出,除鼓勵發展以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及促進能源梯級利用為目的的局域網、微電網外,發電企業及其資本不得參與投資建設電廠向用戶直接供電的專用線路,也不得參與投資建設電廠與其參與投資的增量配電網絡相連的專用線路。

不過,目前上述細則為征求意見稿,并不是最終發布的文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共有四個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其中廣州一個,為廣州開發區增量配電業務試點;珠海一個,為珠海市金灣區金灣東增量配電業務試點;深圳兩個,分別為前海增量配電業務試點和國際低碳城分布式能源增量配電業務試點。

今年3月14日,南方電網對外發布“2017年珠海供電局市場營銷部金灣東增量配網試點運營方案策劃項目”招標公告,最高限價44.52萬元。

南方電網方面表示,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增量配電業務,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通知,包括珠海項目在內的105個項目為第一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將通過本項目研究,確定珠海供電在該試點項目中的定位、投資策略,運營和盈利模式等。

有分析指出,珠海供電局或將借此尋求一個最佳的方案來引入社會資本共同開發其配電網業務。有售電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工業園區配網范圍清晰,社會資本進入門檻相對較低,進入更容易,此外,工業園區的電力負荷大,更有可能產生效益,也更能體現改革成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配電網業務開放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