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7 08:07:39
4月15日,在“CHINAPLAS 2025 國際橡塑展”期間,金發科技營銷副總經理關勛寧表示,公司已在多國建立生產基地,并在推動墨西哥等地項目的建設。同時,金發科技在機器人領域也有布局,已能提供特種工程塑料解決方案,覆蓋機器人材料需求。關勛寧稱,當前已向部分機器人企業供應材料,雖營收占比小,但未來3~5年或迎爆發期。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文多
“全球每三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用了金發科技的材料”,盡管這一說法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至少體現了金發科技(SH600143)的影響力。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改性塑料企業,金發科技是眾多車企、電子通信廠商的合作伙伴,近年來,公司材料解決方案還滲透至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然而,在當下,公司也面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的現實挑戰。
“我們的應對邏輯很簡單——客戶在哪,我們(工廠)就在哪。”在“CHINAPLAS 2025 國際橡塑展”期間,金發科技營銷副總經理關勛寧對《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的記者說道。據悉,2024年度金發科技直接出口美國業務的營收占整體營收的比例低于0.5%,并且公司已經在美國、德國、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和西班牙建立生產基地,同時也在推動墨西哥、波蘭生產基地建設。
此外,在備受關注的具身機器人和低空經濟領域,金發科技營銷總經理助理洪先軍稱,目前公司塑代鋼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已在多個頭部客戶中獲得成熟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宇樹科技最新B輪融資中,金發科技間接入股了該公司,但持股比例不高,為0.42%。
當前,金發科技在全球化布局上已經擁有較成熟的規模。
4月15日,關勛寧介紹說:“2015年公司已經建立子公司‘美國金發’,美國金發改性塑料工廠已于2016年正式投產。目前公司的越南工廠也已實現15萬噸產能,規劃總產能則達到60萬噸——這相當于越南全國產能的六成到八成。馬來西亞工廠目前產能超3萬噸,將來會擴到8萬噸;印尼工廠現在廠房已經建好;當前墨西哥、波蘭生產基地項目建設開展正常,預計近幾年也將投產。此外,南非方面(項目)已經立項,未來也不排除我們會在泰國(建廠)的可能??通過‘Local for Local’(意為在本地,為本地)模式,我們逐步實現從中國直供到屬地化生產的轉變。”
這種全球產能布局的策略,不僅讓金發科技能夠應對不同地區的關稅政策變化,還能夠根據客戶需求,實現就地生產和供應。
針對關稅成本分攤的問題,關勛寧則表示,金發科技目前主要采用FOB(離岸價)等模式,供應商企業不需要承擔關稅,而是由客戶承擔進口關稅。但他也表示:“未來不排除可能因為一些原因,雙方都會承擔一些。”
除了全球產能布局外,在化工行業,上游原料的供應和價格波動,往往會明顯影響下游生產。
其中,聚丙烯和ABS(一種塑料)是改性塑料的最主要原材料。近年來,金發科技通過子公司寧波金發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金發)、遼寧金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遼寧金發),布局綠色石化板塊,將聚丙烯和ABS的產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但由于石化行業處在周期底部,導致公司的綠色石化板塊虧損。
2024年上半年,寧波金發凈利潤環比2023年下半年減虧30%,遼寧金發凈利潤環比2023年下半年減虧36%。關勛寧介紹稱:“公司與全球五十多家供應商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確保了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和成本控制。”
金發科技展臺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在構筑全球化產能護城河的同時,金發科技也正將業務伸向更具想象力的賽道——機器人領域。
據悉,機器人的上游核心硬件主要包括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對材料性能的要求較高。為達到提高運動性能、延長續航時間等目的,在人形機器人設計和制造中,“輕量化”已成為一大核心需求。PA(聚酰胺)、PEEK(聚醚醚酮)、PPS(改性聚苯硫醚)等工程塑料和特種工程塑料,因其優異的機械強度和低密度特性,成為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重要材料。
作為改性塑料的龍頭企業,金發科技于2015年成立珠海萬通特種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現已能夠提供PEEK、PA、PPS、液晶聚合物(LCP)等特種工程塑料解決方案,覆蓋機器人領域的材料需求。
關勛寧表示:“公司當前已向下游部分機器人企業供應相關改性高分子材料,但當前該部分業務營收占比較小。不過,未來3~5年或迎來爆發期,我們看好這個領域。”
針對以塑代鋼材料在機器人領域應用的難點,洪先軍表示,除了成本昂貴外,還要解決材料的性能問題。
“從材料的強度來說,塑料跟金屬還是有差異,(它)在機器人領域去替代金屬首先要有一套整體的方案,看材料的性能需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要求,然后配合客戶整個的產品結構設計,加工成型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在無人機、汽車等領域,以塑代鋼應用已經相當廣泛。而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行業,還是一個新興賽道,目前它對于部件的要求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進,因為金發(科技)產品類別涵蓋特種工程料、工程塑料以及通用材料,可以很好地將技術聯合開發需求前置。”洪先軍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