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機器人產業?

錦觀新聞 2025-03-20 19:01:31

3月19日,“‘開啟大模型·遇見機器人’2025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產品發布會”在成都啟動。這是四川舉行的首個“15+N”重點產業鏈產品發布會。

人工智能,位列四川“15+N”重點產業鏈之首,也和機器人、具身智能等一起成為當下的熱詞。當人們在歡迎“鋼鐵俠”的同時,機器人到底能帶來什么?對機器人而言,人工智能又將改變什么?

鋼鐵之軀,怎樣溫暖生活?

“經過10年的康復穿戴訓練,我的身體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并且在2020年組建了家庭,有了一對龍鳳胎寶寶。可以這樣說,科技是真正改變了我的生活,外骨骼機器人給截癱患者帶來了重生的希望。”作為產品測試志愿者,截癱患者林寒穿戴外骨骼機器人來到發布會現場,這一刻,科技的意義具象化了。

此外,國內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人形機器人“夸父”當起了發布會的主持人;身高1米7的“大圣”小跑上臺和大家打招呼;Tina可以識別桌面上的多種物品,為你遞上紙巾;體重只有43公斤的T1 Pro卻輕松舉起了100公斤的杠鈴;六軸多關節機器人嫻熟地表演起了茶藝……

擁有一個物理實體,是它們的共同特征。這也是具身智能區別于人工智能的最大不同之處。憑借這個“身體”,AI可以在現實世界執行人類的指令、與人互動。融入人類生活,幫助人類干活,成為人類工作與生活的伙伴。

“我們在2012年成立之初就抱有一個信念,讓機器人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四川天鏈機器人合伙人、運營總監顏進說,通過大模型的介入,未來機器人的應用可以泛化至教育、陪伴、養老等許多真實生活場景之中。

“最重要的是,具身智能利用大模型形成意識識別、推理規劃等能力,自適應性還可以根據環境變化做出調整。”華西精創醫療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現場負責人一語中的,道出具身智能即將為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想象空間。

走向商業化,機器人從何破繭?

發布會上,智能機器犬被工作人員一腳踢翻,幾秒后,又能自己爬起來,展現出極強的抗干擾能力。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宋士吉很看重這樣的能力,他認為,對機器人來說,穩定性和可靠性是除功能性之外的重要特性。

“不僅要完成簡單的動作,還要在面對復雜任務時,能高質量、精準穩定地完成,而且要保持更好的持續性,這樣才有一定的商用價值。”宋士吉說,一個好的機器人需要兼備感知、規劃和控制等多種技能。

基于此,人們也正在嘗試通過給機器人安裝“大腦”,讓機器人“開竅”。隨之,“具身智能”闖進人們的視野,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成為當下機器人產業瞄準的方向。

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睿睿曾表示,“人形機器人最核心的是智能因素。”宇樹科技CEO王興興也認為,“未來世界最大的變量就是AI,也是人形機器人發展最大的指引。”

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當下,宇樹科技、優必選、智元機器人、Figure AI等領先的機器人公司均計劃在這一年開始推進人形機器人量產。但也有觀點認為,產業仍在爆發前夜。

首先,核心技術還亟待突破。薩摩耶云科技集團AI機器人行業研究員鄭揚洋曾表示,“人形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下的適應能力、自主決策能力仍需提升。靈巧手等末端執行器尚未實現通用化,限制了其在精細任務中的應用。柔性關節設計、伺服系統優化等關鍵技術仍需突破。”

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成本高昂是限制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普及的重要因素。上海清寶引擎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說,當前市面上大多數人形機器人的價格介于數十萬元至百萬元人民幣之間,這對于普通家庭而言是難以負擔的。

新賽道掘金,成都如何突圍?

高盛報告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140萬臺,市場規模約380億美元。面對行業展現出的巨大發展潛力,北京、廣東、四川等多地在2025年工作任務中,對人形機器人或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作出重點部署。

今天的發布會上,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鏈長辦公室發布了《四川省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若干政策》,計劃3年投入12億元,全力打造“科技攻關更聚焦、場景開放更豐富、算力供給更普惠、產業生態更完善”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推動產業加快發展壯大。

瞄準這一全新賽道,正加快打造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的成都,又能做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看基礎——

目前,成都機器人產業入選全省首批產業新賽道。人形機器人領域實現追趕跨越,先后發布“天行者1號”“貢嘎二號(鴻鵠)”等8款人形機器人整機原型機,產品公開發布數量躍居全國前列。

再看怎么做——

“場景牽引、反哺迭代,基金助力、推動量產,聯合攻關、規模布局”的思路,是成都目前給出的答案。

場景方面,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已組建起聯合作戰專班,以安防警務、體育賽事、醫療康養、商務樓宇等場景為首批試點示范,開展重點產品打造、示范應用推廣、企業招引培育、生態優化營建等工作。

基金方面,成都以政府專項基金“滴灌”式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人形機器人賽道,我們‘軟硬兼施’。”成都科創投集團總經理劉新常透露,在硬件方面,在人形機器人本體領域,集團正重點關注在供應鏈、技術同源與復用比例高的汽車主機廠等大型工業企業孵化的人形機器人;上游零部件領域,關注人形機器人所需而區別于工業機器人的增量零部件需求。在軟件方面,關注能夠利用生成數據降低真實世界數據采集成本訓練模型的技術路線。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機器人 自動化設備 遼寧省 新型工業化 機器人概念 機器視覺 人工智能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