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8 19:54:45
在2023年的央視“3·15”晚會上,部分平臺因暗藏高利貸問題被曝光,這些平臺通過“打欠條”功能被職業放貸人利用,線上線下分開操作利率,導致借款人受損。此外,放貸人還通過“做號”繞過實名認證,使受害者難以維權。有律師指出,此類平臺可能涉嫌非法經營罪或成為P2P變種。
每經記者 宋欽章 每經編輯 馬子卿
在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上,人人信等電子簽平臺暗藏高利貸的現象被曝光。
央視“3·15”晚會揭秘,這些平臺上“打欠條”的電子簽功能被高利貸放貸人利用,放款方通過線上線下分開操作利率的“玩法”,讓借款人蒙受損失。而為了規避法律風險,放款方通過“做號”等手段繞過平臺實名認證,讓受害者找不到起訴對象。盡管這些平臺對借款人利益受損是知情的,但持放任不管的態度,甚至從借款人處收取出證費、展期費、逾期罰款,全程沒有談及任何保護借款人權益的措施。
這些平臺與網貸P2P有何區別?放任高利貸放款人使用假身份,平臺真的可以輕松逃脫法律追責嗎?為何這種灰色業務得以存活多年?對此,《每日經濟新聞》采訪了多位律師進行深入解讀。
這類通過互聯網連接陌生人發生借貸關系的中介平臺,不禁讓人聯想到網貸P2P。北京市中恒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楊萬勇認為,網貸P2P平臺一般有一個運營借貸的主體存在;而電子簽平臺一般只提供網簽服務,兩者分屬不同的領域。“在電子簽平臺發生借貸關系的雙方一般來說是陌生人,雙方只是借助平臺來完成合同的簽署,很難說平臺參與了積極的撮合。”
廣東廣強律師事務所非法集資案件辯護中心主任曾杰在受訪時表示,表面上一些平臺只是出具電子簽證的平臺,并不參與資金的放貸過程。但從公開報道中可以看出,其并非如此。“出借人和借款人本身并‘不認識’,而他們是通過這類簽證平臺認識,即通過這類平臺形成了借貸關系的‘撮合’,那簽證平臺就不再僅僅是簽證平臺,而更像一個承擔信息中介功能的借貸撮合平臺。”
因此,曾杰律師坦言,一些電子簽平臺已經演變成網貸P2P的一個“變種”。他認為,電子簽平臺提供借貸合同服務應明確合法邊界,“首先不能成為借貸信息中介,否則就成了網貸P2P中介平臺;其次,平臺不能對高利貸、套路貸或虛假訴訟業務提供任何形式的幫助;此外,要保證出具借條的真實性和合法性?,F在的電子簽平臺,注重的是合法性,但是對于真實性問題,平臺也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去保護出借人和借款人的雙重權益。”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沈凱捷對記者表示,相關平臺屬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新型P2P變種,通過技術手段規避原有P2P監管框架,風險更具隱蔽性。其通過“假賬號”“默認協議模板”等設計,默許放貸人虛構身份,實質構建了資金供需匹配的撮合鏈條,與P2P平臺的核心功能(信息中介)高度相似。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未明確禁止平臺對合同內容的實質性審核義務,其通過宣稱‘僅提供技術,不參與交易’,逃避《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對P2P的牌照和利率限制。利用所謂‘區塊鏈存證’‘AI生成合同’等包裝,掩蓋資金流向和真實利率,形成‘合法外衣下的非法金融活動’。”沈凱捷律師如是分析。
在央視“3·15”晚會的報道中,人人信李經理(化名)描述,平臺通過商業模式的設計,與放貸人的“做號”手段形成巧妙的“合謀”,這樣既能賺取灰色利潤,又能安全“著陸”。就算出了問題,真正的放貸人和平臺也不用承擔責任。在李經理看來,平臺似乎找到了一個“天衣無縫”的方案——既能賺取灰色收入,又能逃過法網恢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隨著網絡的興起,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簽合同,國家也認可網簽合同的效力,但是并不意味著這種模式不需要受到法律的監管。”楊萬勇律師表示,如果有人利用平臺進行非法活動,而平臺又消極應對,對違法行為視而不見甚至默許或者支持,那么平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中,刑事責任可能涉及非法經營罪等。
曾杰律師指出,這類平臺可能涉及刑事風險。“核心在于判斷其是否參與了高利貸發放的非法經營罪風險、是否參與了套路貸的詐騙罪(或虛假訴訟)風險。”
“由于平臺本身不參與資金的發放和接收,因此其并不是放貸方。但是如果其對于平臺出借人開展高利貸或者套路貸的行為明知并提供幫助,則可能構成共同犯罪。”曾杰律師對記者表示。
他進一步分析,由于平臺的欠條、借條只是對表面借款關系的一種法律證據確認,但是實際的借款金額、利息卻遠遠不符合。如果出借人在收取高額“砍頭息”和逾期利息后向法院追訴,拿出的證據是平臺的借條或欠條,此時就可能導致出借人構成虛假訴訟罪或者詐騙罪。而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對該類行為存在“明知”的情況,就可能構成共同犯罪。
四川蜀天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謝文強對記者直言,這類平臺實質是打著中介的幌子,從事金融業務,并從中收取各種名目費用。他認為:“平臺沒有金融業務資質,其行為應當由金融監管部門對其處罰。如果經調查情節嚴重,可能涉嫌非法經營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從相關報道細節可以發現,很多高利貸放款人簽合同時使用的是假身份,是受害者“維權無門”而施害者“逃之夭夭”的重要原因。
沈凱捷律師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若借貸雙方通謀虛偽表示(如虛構出借人身份),合同無效;但實踐中,借款人往往難以證明平臺與放貸人的“共謀”。若僅放貸人身份虛假,但借款事實成立,法院可能認定借款本金有效,但超額利息無效。
若借款人追究這些平臺的法律責任,則需自行收集放貸人與平臺的關聯證據(如資金流水、IP溯源等),技術門檻極高;此外,平臺可能會以 “技術中立”原則為由,聲稱“僅提供簽章服務”進行抗辯。在他看來,借款人若通過民事途徑維權,可起訴要求確認合同部分無效,追回超額利息(需提供還款記錄、合同原文等);若通過刑事控告途徑,則需要向公安機關提交平臺與放貸人勾結的證據鏈,推動立案偵查。“可以指控平臺實際通過算法推薦‘高息模板’、默許賬號買賣等行為,已涉嫌構成非法經營罪,但刑事立案難度大。”
楊萬勇律師表示:“簽字簽約平臺應該做到盡職、審慎的義務,一般來說包括嚴格審核雙方的身份信息,確保真實準確;通過技術積極識別職業放貸人,積極配合受害人對職業放貸人進行追責;對特定種類的合同做出特殊化的風險提示。”
以人人信為例,記者發現,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該公司的投訴,包含“高利貸”“砍頭息”“隱藏出借人真實身份”“包庇放貸人員”等,最早可以追溯至2021年。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告訴記者,這類平臺在市場已存活數年以上,早期主打“熟人借貸”,主要收取平臺服務費,之前就已在業內存在“裸條”“高利貸”等社會爭議;但隨著用戶規模增長,此類平臺的“胃口”逐漸變大。目前,一些平臺的收費類目進一步擴充,展業策略也更加粗獷,甚至縱容放貸人違規操作。
在她看來,這類業務存在一些監管真空地帶,具體而言有以下監管難點:一是其借貸并非由正規持牌金融作為放款方,而是屬于民間借貸,金融監管部門難以對此類平臺采取相應動作;二是由平臺收取的各種手續費、逾期費等,是否能與民間借貸中放貸方的利率合并計算綜合年化利率,這在司法層面未得到統一明確。
“從業務模式來看,部分平臺既沒有為金融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也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正向賦能。正如央視曝光中的機構從業者所言,真正的熟人之間用到此類工具的頻率極低。”蘇筱芮直言,一些不法平臺的發展壯大,注定需要與“職業放貸人”“高利貸”等模式進行深度綁定。她建議相關部門形成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盡快取締此類平臺的“黑灰產業”。
沈凱捷律師認為,一些平臺基礎服務收費低,而撮合高利貸可通過“模板使用費”“流量分成”等獲取暴利;高利貸需“合法合同”規避打擊,電子簽的便捷性、存證效力恰好滿足這一需求。
在他看來,這種隱藏在電子簽平臺背后的高利貸業務之所以難以根治,有諸多原因。“電子簽平臺是否屬于金融機構存在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未將其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地方金融局缺乏執法依據;同時,平臺使用零知識證明、跨鏈存證等技術隱藏真實交易鏈路,監管部門難以穿透核查;此外,平臺可能通過頻繁更換服務器地址逃避追蹤。”
沈凱捷律師建議,建立“電子合同備案”,強制平臺接入央行征信系統,實時核驗借貸數據,進行穿透式監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要求平臺對合同締約方的真實身份和利率合規性負審核義務。
謝文強律師認為,鑒于網絡平臺交易雙方不能見面,借款人在著急借款的情況下,可能并未看清相關條款及利息違約金的約定,導致對自己的權利并不全部清楚。建議借款人盡量不要在不正規的網絡借貸平臺辦理借款,而應當去正規的金融機構辦理借款。
曾杰律師表示:“作為借款人,首先要有一個法律認知,即不向沒有合法出借資質的借款人借款;同時要勇于保護自己的利益,在面對高于法律保護利率的利息時,堅決不支付,并且積極保留相關付款的流水和聊天記錄。”
“同時,司法機關也應該積極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打擊販賣個人信息行為,打擊暴力催收行為,讓守法守約的借款人,能夠理直氣壯地拒絕任何不良出借行為。”曾杰補充道。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