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23 20:23:17
1月23日上午,國新辦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新聞發布會指出,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將用于投資A股,預計保險行業今年將有超6000億元資金入市。據國信證券測算,各類機構中長期資金入市體量將達萬億元級別,其中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李娜 每經編輯 彭水萍
繼昨日《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布后,今日上午,證監會、財政部、人社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今日的新聞發布會干貨滿滿,也引發了市場對于A股未來增量資金規模的期待。多家券商測算,基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今年保險行業將有超6000億元的資金投資A股。據國信證券測算,根據今日的發布會內容,各類機構中長期資金入市體量將達萬億元級別。另據申萬宏源研報,最新數據口徑下,中長期資金權益配置上限達15萬億元,各類資金股票配置比例提升1個百分點,資金增量達4994億元。
對于今日發布會提出的未來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的目標,今日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通過保險資金加大對ETF等被動基金的配置或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1月2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證監會、財政部、人社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出席,介紹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有券商將此次發布會的要點歸結為幾點:①證監會: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②財政部: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制度進行修訂;③金融監管總局:保險公司正申請發起設立千億證券投資基金,春節前批復500億元;④央行:今年1月互換便利操作的550億元可隨時用于融資增持股票。
記者注意到,最近發布的系列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政策引發了各大券商的積極關注,今日收盤后,銀河證券、申萬宏源等多家券商紛紛舉行多行業聯合電話會進行解讀。而在一些券商研究所看來,首先,在系列重磅政策加持下,A股市場將迎來可觀的增量資金,從中長期對市場構成利好。
例如,今日的新聞發布會指出,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據某券商非銀團隊測算,新增保費=總保費收入-各類支出。截至2024年11月,壽險行業保費收入4.05萬億元,賠付支出1.2萬億元。假設2025年壽險行業保費收入4.2萬億元、退保、賠付、費用等支出2萬億元,以30%用于投資A股計算得出,2025年將有超6500億元資金投資A股。
據國信證券金融團隊發布的研報,根據今日的發布會內容,各類機構中長期資金入市體量將達萬億元級別:(1)保險:預計相應政策將直接帶動以國有商業保險為代表的增量資金入市,根據測算,預計每年入市規模約為6000億至8000億元左右。結合長周期考核機制及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多措并舉推動保險資金中長期穩定入市,持續利好以OCI為代表的紅利類資產配置。(2)公募基金: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為5.89萬億元,根據發布會內容,未來三年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即每年增長約6000億元。此外,2025年還將推進降低基金銷售費率,進一步讓利投資者。(3)社保基金、基本養老基金及企(職)業年金:資金來源穩定,投資規模持續增長,有望持續增配權益資產。(4)銀行理財:估計銀行理財投資的二級市場股票規模約為2900億元,僅占理財投資資產的0.9%,未來仍有提升空間。
與此同時,在機構看來,國內中長期資金入市尚有較大的潛力可以挖掘。西部證券策略分析師慈薇薇向記者表示,從戰略意義來看,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的基礎。相較海外成熟市場來看,我國中長期資金的權益配置規模仍然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2023年中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28.16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金額為3.3萬億元,占比達到12%,較2013年僅提高1.8個百分點左右,仍有很大提升潛力。企業年金發展也較快,積累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了3萬億元。此外,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也持續發揮著關鍵作用。
另據申萬宏源最新發布的研報,截至2023年末,中長期資金規模達51.57萬億元,險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權益類基金/企業年金/社保基金/職業年金規模占比55.7%/15.5%/12.4%/6.2%/5.1%/5.1%。在最新數據口徑下,中長期資金權益配置上限達15萬億元,各類資金股票配置比例提升1個百分點,資金增量達4994億元。
展望此次政策出臺對后市的影響,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策略研究員夏仕霖認為,近期臨近歲末市場交易偏淡、風險偏好下降,A股市場還面臨一系列外部風險因素,本次新聞發布會預計有效穩固市場信心、提振市場風險偏好,推動市場筑底回暖。再次,中長期資金入市,對市場的結構與投資生態預計有望持續帶來影響,后續重點關注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偏好的方向。
據申萬宏源研報,《方案》明確了險資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主力軍地位。從資金的性質來看,中長期資金中最符合“耐心資本”特征的資金為保險資金、養老金及社保基金。截至2023年末,此類“耐心資本”規模合計達44.95萬億元;其中,險資規模合計達28.16萬億元,“耐心資本”總規模的比重達62.6%(2013年以來占比均超60%),是“耐心資本”的中堅力量。
圖片來源:天風證券策略團隊
那么,作為中長期資金入市主力軍的險資青睞哪類權益資產?據天風證券策略團隊統計,從2024年三季度險資持有A股權益資產的行業分布來看,持倉市值過200億的行業總共有四個,分別為公用事業、交通運輸、通信、食品飲料,這些行業大多都有紅利資產的屬性,其中除了食品飲料之外,去年三季度公用事業、交通運輸、通信的險資持倉規模都有所增加。
據Choice數據,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保險公司持倉市值超10億元的A股公司中,以銀行為代表的高股息標的占了較大比例。
東莞證券分析師吳曉彤認為,在新金融工具準則下,若險企直接投資權益市場,更多權益類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將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利潤表對權益市場波動更為敏感。為了避免利潤波動過大,保險公司或更傾向于配置波動率較小、分紅穩定且估值合理的資產,并將其計入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中,分紅計入利潤表。隨著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進一步打通,險資中長期資金入市步伐有望加速,增配銀行等高股息板塊并將其計入FVOCI的趨勢或將持續并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部分保險公司嘗到了投資A股的“甜頭”。日前,新華保險發布業績預增公告,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預計為240億元至257億元,同比增長175%至195%。其中,四季度單季凈利潤約32.8億-50.2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對此,有券商分析稱,公司較高的股票+基金持倉比例,是業績對股市表現有較高彈性的主要原因。截至2024年中,公司股票、基金占投資資產比重分別為10%、8.1%,分別較年初提升2.1pct、1.8pct,股票+基金投資比例明顯高于其他上市同業公司。從股票資產分類來看,公司持有的FVTPL股票約占88.3%,在同業中亦屬于較高水平,FVTPL股票的股價波動直接在當期損益中體現,對當期利潤影響較為顯著。
在業內看來,本次六部門聯合推出的《方案》相較前期政策增量主要在推進建立各類中長期機構資金長周期業績考核機制,這一變化將對上述機構今后的運作產生深遠影響。
吳曉彤指出,對于險企本身而言,中長期資金加速入市不僅是政策引導的重要方向,更是險企實現穩健運營、謀求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必然需求。隨著長端利率持續下行,險資固收投資收益難以覆蓋負債端成本,增加權益類投資,優化資產配置結構,有助于提升險企整體的投資收益水平,減輕利差損的壓力。
某中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則是指出,長周期考核機制將促使公募基金更加注重長期投資和價值發現,減少對短期市場波動的過度關注。長周期考核機制將推動公募基金穩步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也將推動公募基金行業更加注重長期穩健發展,提升投資回報率,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除了保險公司外,未來公募基金將為市場提供的增量資金也備受關注。今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發布會中表示,《實施方案》明確了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
目前公募基金已經是A股市場最大的機構之一。在中國證監會2024年1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機構司副司長林曉征展示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年金基金等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15.9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萬億元,持股占比從3.8%提升至7.3%,成為A股第一大專業機構投資者。
對于公募基金而言,在當前的基數上,未來三年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這一目標將如何實現?
在業內人士來看,通過保險資金加大對ETF的配置或是一條可行的路徑。有公募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若險資購買公募基金,比如發一些被動型產品,再由公募基金投入二級市場,或許能實現未來三年每年流通市值增長10%的目標。”
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此前曾表示,2025年A股市場有望在政策持續發力和經濟數據好轉的背景下,延續上行趨勢,并進入“主升浪”行情。在此過程中,ETF將成為權益市場的主力增量資金,尤其是中證A500ETF的規模與交易活躍度將顯著提升。
滬上某公募基金經理進一步分析表示:“他們(險資)現在主要買ETF或者高分紅的基金。購買的ETF多為寬基指數類ETF以及行業類ETF,不過行業類ETF也要看容量的。”
深圳某公募基金經理也指出,除ETF、高分紅基金外, 一些AI方向基金也是險資比較偏愛的品種。
實際上,ETF正在成為保險公司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招商證券研究團隊指出,去年,保險公司ETF 配置力度明顯加大,主要是新準則后ETF 基金的較高流動性、較低波動性與選股優勢凸顯,根據Wind 對ETF 基金持有人中的保險公司情況統計,2024年上半年,險資持有ETF 基金達1774 億份,較年初增長13.5%。 投資偏好上,保險公司在持續加倉滬深300 等寬基指數ETF的同時,加大布局紅利ETF,同時也更注重對細分行業賽道投資主題ETF的挖掘。
而就ETF本身的發展趨勢而言,目前市場對其未來規模的持續增長持樂觀態度。中信證券最新發布研報指出,目前我國ETF 占全部基金資產凈值比重僅約11.5%,預計此后被動管理產品開發進程或將加快。
據Wind數據,截至2025年1月22日,ETF規模超3.7萬億元,數量合計達1068只;其中,股票型ETF規模/數量占比分別達77%/80%。從持股比例看,被動基金持股規模已于2024年9月末首次超越主動基金,2024年四季度差距走闊。截至2024年末,被動指數基金持有的A股市值進一步升至3.2萬億元,同期主動權益類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持有的A股市值為2.51萬億元。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9809073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