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首個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獲批,“四座城”要互動協作成“一家人”

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3 22:11:33

“聚焦‘單核、同城化、宜居地、大城市帶大農村’等關鍵詞(組),強化成德眉資互動協作。”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不是跑形式、走過場,而是原動力、原創性的存在。”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Mqighcdnvj1731501523452.thumb_head

S5(眉山)線正加緊建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11月13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召開,提出構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制度體系時,要求深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如何實現同城化發展?日前剛獲四川省政府批復的《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給出回答。

《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是全國首個省級人民政府批復同意的國家級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此前,自然資源智庫咨詢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曉玲談道,“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都市圈規劃屬于‘五級’之外的跨行政區域專項規劃,在我國空間治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核心要義是統籌協調。”

“聚焦‘單核、同城化、宜居地、大城市帶大農村’等關鍵詞(組),強化成德眉資互動協作。”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同城化辦”)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不是跑形式、走過場,而是原動力、原創性的存在。”

“1+1+N”規劃體系

成都都市圈的第三個爆款

這一規劃的批復,意味著成都都市圈建設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打造出了繼“都市圈建設論壇”“都市圈同城化指標體系”之后,第三個具備高辨識度的爆款作品。

同時,也標志著成都都市圈“1+1+N”規劃體系全面形成。

所謂“1+1+N”規劃體系,第一個“1”,指的是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函復同意、省政府批準的《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第二個“1”,即剛剛批復的《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國土空間規劃》)。“N”則包括了《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交通發展規劃(2022-2025)》《成德眉資同城化公共服務專項規劃(2021-2025)》《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0-2025)》等13個陸續印發的專項規劃。

成都都市圈“1+1+N”規劃體系圖譜

獲批后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法定依據,一經批復,就具有法律效力。省同城化辦的前述負責人談到,《國土空間規劃》將在成都都市圈的建設中,發揮“原動力、原創性”的作用。

和“五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鎮級)相比,都市圈這一尺度,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特別的存在”。

國家對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接連作出過要求:

今年4月,正式實施的《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規程》提到,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應在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一體化協同、突出重點區域、突出重點領域的規劃原則下編制,細化重點規劃單元空間結構,以分工協同為原則,對創新、生產服務和重大產業集群等功能布局作出指引。

隨后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對“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支撐作用”和“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都作出了要求。

國務院批復的《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31次提到“都市圈”,4次提到“成德眉資”,9次提到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

《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以上要求的呼應、落實。按省同城化辦的說法,這是“為中央決定落地落細,貢獻了基層實踐和地方智慧”。

創新制度供給、要素供給

“大手牽小手”推進多層次協同

在落實各類控制線、保證空間底線的基礎上,《國土空間規劃》對成都、德陽、眉山、資陽重點領域區域的定位,做了進一步明確。

從批復來看,《國土空間規劃》提出,構建“三區兩山,三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和“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的多中心網絡化城鎮發展格局。

新的格局將兼顧發展與安全,其中跨行政區域的協同聯動是關鍵。

構筑安全底線方面,“三區”與“兩山”涉及自然地理單元的保護、整治與開發,四市將攜手夯實農業安全格局、完善生態安全格局。

支撐產業發展方面,無論是“極核”成都還是“功能節點城市”的德眉資三市,都正將產業的未來向協同區域布局,為都市圈同城化培育經濟基石。

具體的抓手是“三軸”和“三帶”。“三軸”,指的是成渝城市發展主軸、成德眉發展軸、龍泉山東側發展軸,“三帶”指的是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

這些產業帶、產業集群跨市而建,以此形成骨架,推動四市“共同實施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批復中還特別提及“交界地帶”,要求“加強規劃引導與管控,推進多層次區域協同”。從跨行政區域統籌協同的角度來看,“交界地帶”更能凸顯同城化建設的價值所在。

以交通基建為例。今年9月,都市圈內城際“斷頭路”的打通計劃,正式啟動了第三批。相比前兩批,這一次打通的重點已經細到鄉村道路,而且納入的重點項目達到42個,總投資額高達3.4億元。

不只是“斷頭路”,S3(資陽)線已于國慶節前夕通車,S11(德陽)線、S5(眉山)線正加緊建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市域(郊)鐵路均以“地鐵”相連。

今年9月開通的S3(資陽)線,出行感受與成都地鐵一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立體交通體系日益完善,成都都市圈內“如居一城”的通勤體驗不斷增強。如此一來,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就有了更扎實的基礎。

交通方面的改觀,是都市圈同城化建設的冰山一角。諸如產業用地、資金投入、制度供給等方面,四市同樣在加大要素投入的傾斜力度。

創新“夾層治理”

發揮日常協調功能,強化互動協作

都市圈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并非簡單把行政區的規劃拼湊到一起,而是打破行政壁壘協調好各方利益,從而推動空間協同治理。

之所以成都都市圈能夠率先構建都市圈規劃體系,與其創新建立的統籌協調體制機制不無關系。

2020年初,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率先成立;同年7月,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揭牌。

發展至今,成都都市圈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五級工作機制”——包括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統籌、省級部門指導、省同城化辦公室協調、成德眉資四市主體推進、專項合作組聯動。

成都都市圈“五級工作機制”

今年10月的一場公開演講中,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奎總結過成都都市圈的協調特色——“姑且稱之為‘夾層治理’”。

馮奎調研發現,“領導小組”下設的、常態化運行的省同城化辦,發揮著日常協調調度職責,為都市圈構建了一種有效的、且深具中國特色的治理主體。

之所以將其稱為“夾層治理”,在馮奎看來,這個機構是“國家和四川省的決策部門與都市圈市區之間的夾層”,是“界于行政單位、事業促進機構之間的夾層”,還是“獨立平臺和網絡形態之間的夾層,既有固定機構,也能靈活調整”。

今年1月,《長江經濟帶區域協調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一書出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在序言中,同樣提及“省同城化辦”這一機構的創新,并將其與長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的長三角區域協作辦公室,共同視為區域協調治理創新的突破性成果。

對于經濟協同基礎沒那么好的成都都市圈而言,想要推動各個領域實現真正的“跨市”,那就只有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下足功夫,打造“協同”的深層次肌理。

省同城化辦發揮的正是協調層中的關鍵樞紐作用,讓“四座城”逐漸成為“一家人”,挖掘更足的可持續發展動能和更大的一體化發展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都市圈 成都市 國土空間規劃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