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30 22:59:07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銀河證券原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盡管只有9家公司披露了ESG信息,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愿意披露,有時是因為他們缺乏披露的方法和標準。目前上市公司的ESG指引較為寬泛,缺乏針對特定行業的量化指標,這使得企業難以收集數據。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編者按
今年以來,監管層密集發布ESG信披相關文件,如《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北京、上海、蘇州三地也發布了ESG行動計劃等文件,愈發凸顯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此,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策劃推出“A股十大熱門行業ESG信披觀察”,聯合萬得數據,以ESG相關績效和數據統計為分析工具,“數讀”各行業的ESG信息披露情況,旨在為市場提供更專業、客觀的ESG信披特征和趨勢分析。本期推出旅游出行行業篇。
國慶黃金周拉開帷幕,這也是年內集中旅游出行的頂峰時段。日前,攜程發布的《2024國慶旅游預測報告》預測,今年黃金周的出行人次和旅游消費有望再創歷史新高——不論是出境游還是入境游,熱門城市或者小眾路線,都將體驗到顯著的旅游熱潮,為旅游市場帶來一波強勁的增長。
旅游出行的實質是大規模人口流動,這種流動在促進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多個行業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碳排放,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行業相關企業需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ESG治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廣綠色旅游等方式,讓旅游出行活動更加綠色和低碳,以實現旅游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根據萬得行業概念劃分,選取“產業主題類”的“旅游出行”(共計50只個股),綜合ESG相關報告披露率、碳排放量(范圍一和范圍二,范圍一是指企業直接控制的能源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范圍二是指企業外購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綠色設計、客戶投訴等6個維度的披露情況,并統計相關數據進行解讀。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銀河證券原首席經濟學家劉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旅游出行行業而言,真正的綠色設計不僅是使用無毒無害的材料,而是要改變人們的消費意識和行為。“綠色設計應該讓公眾感到有獲得感,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讓他們明白自己對綠色發展有貢獻,并且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
從產業鏈組成來看,旅游出行屬于融合型行業,涉及多個不同的領域,如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
萬得統計的數據顯示,近三年行業的ESG相關信披率有一定上升,截至2023年信披率達40%。
劉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首先,這個比例與全行業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說明旅游出行行業的ESG信息披露水平與行業整體持平。由于ESG的重點通常集中在能源、交通等對環境影響較大的行業,旅游出行行業在這方面的關注度相對較低。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旅游出行行業在ESG方面沒有值得關注的地方。雖然它對碳排放的貢獻可能沒有能源行業那么大,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越來越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關的ESG問題也日益凸顯。例如,交通工具的使用、酒店和餐飲業的廢水排放、食品安全以及景區垃圾處理等,都是ESG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鋒說。
碳排放披露方面,近三年主動披露相關數據的企業數量亦有一定增加,但總體并不多,截至2023年有9家,披露率為18%。
劉鋒認為,盡管只有9家公司披露了ESG信息,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愿意披露,有時是因為他們缺乏披露的方法和標準。目前上市公司的ESG指引較為寬泛,缺乏針對特定行業的量化指標,這使得企業難以收集數據。這個行業的碳排放可能不如能源、交通等行業顯著,但它與消費者的日常行為緊密相關,因此行業需要更具體、更細化、更符合行業特點的指標和標準,讓企業和消費者都能遵循,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已有不少旅游出行相關企業,如景區運營、酒店、配套交通等,都對應推出了如“綠色線路”“低碳住宿”“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綠色產品設計。不過,從企業披露的情況來看,擁有綠色設計的企業數量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萬得統計的數據顯示,近三年披露綠色設計的企業數量有一定波動,2021年為9家,占比18%;2022年為5家,占比10%;2023年為7家,占比14%。
在劉鋒看來,真正的綠色設計不僅是使用無毒無害的材料,而是要改變人們的消費意識和行為。例如,酒店可以提供選擇,讓客人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是否更換床單,或是使用一次性用品,這樣既環保又能提升消費體驗。“現在有很多問題出現在服務流程上。有些綠色設計引入數字化,這本應提高效率和改善消費體驗,但實際上,許多環節反而增加了時間。比如在酒店和銀行辦理手續時,新增了很多步驟,如人臉識別、拍照、簽名等,使得整個過程更加繁瑣。”
劉鋒表示,綠色設計應該讓公眾感到有獲得感,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讓他們明白自己對綠色發展有貢獻,并且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我們需要在旅游行業的各個環節中實現綠色設計,從旅游線路規劃到交通工具選擇,再到住宿餐飲服務,每個環節都可以改進,以實現綠色發展。”
旅游出行涉及多個領域,從單個領域來看,基本上都離不開對優質供應商的篩選。
不過,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旅游出行行業對可持續供應商的認證似乎關注度還遠遠不夠。數據顯示,從2021年到2023年,披露可持續供應商認證的企業占比僅從2%提升到4%,數量從1家增加至2家。
對此,劉鋒分析表示,可持續供應商認證的信披率低,缺乏標準是一個關鍵問題。沒有認證方法和要求,企業不知道如何進行認證。即使是大型企業,除非有過負面經歷,否則可能也不會主動參與。在供應鏈問題上,企業只能控制自身環節,對其他環節無法控制。除非是特別大的企業,他們可能因為遭受過損失而開始重視,但這是比較被動的方式。人們通常在經歷了問題之后才會開始學習并改變一些行為。
同樣,可持續供應鏈需要行業標準。目前,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缺乏細化的標準。每個行業、每個產品都應該有自己的標準。“我們在標準執行和監管方面做得還不夠,很多標準難以落地。因此,需要從制度供給端進行改進,而不僅僅是要求企業做出改變。”劉鋒補充說。
眾所周知,環境風險事件對旅游出行行業構成嚴峻挑戰,不僅威脅著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還可能導致交通中斷、旅游設施損毀,進而影響游客安全和旅游體驗。此外,環境風險事件還可能損害旅游目的地的聲譽,降低游客的到訪意愿,從而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長期影響。
萬得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有11家企業(占比22%)披露了突發環境風險事件應急預案,總體水平較低。
劉鋒分析說,目前行業對不可控風險的評價和管理似乎還不夠充分。因此,企業需要增加風險意識,對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評估,并制定相應的措施。“例如,出國旅游時,大使館會發送短信告知緊急聯系方式和提示,旅行團也應提供緊急聯系人和處理措施。”
但現實中,很多企業由于經驗不足或專業能力有限,對風險的認知和管理不足。此外,行業標準不夠詳細,僅有部分企業會主動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如果行業要求企業對特定風險因素進行管理并制定最低標準,那么企業就會按照要求執行。例如,汽車年檢時會有嚴格的尾氣排放標準,不符合標準的將無法通過年檢。這種管理方式可以確保企業采取必要措施來降低風險。”劉鋒說。
旅游出行行業本質上屬于服務業,因此,售后服務、客戶評價也是全生命周期重要的一環。
萬得統計的數據顯示,近三年披露客戶投訴信息的企業數量較為穩定,分別為6家、7家和7家,分別占比12%、14%和14%。
針對這一議題,劉鋒表示,客戶投訴的有效性是最主要的問題,僅披露投訴數量沒有多少實質性意義。目前行業對投訴的處理似乎還不夠重視,而投訴的解決情況和消費者的滿意度是衡量服務行業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
劉峰強調了兩個方面的解決之道:一方面,行業缺乏第三方獨立的評價體系,很多企業自行披露的投訴信息可能存在利益沖突,不夠客觀。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獨立、客觀的第三方評價體系來提升投訴處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消費者協會等官方組織應站在消費者立場上,幫助消費者維權,而不是為行業代言。
“此外,媒體和政府監管部門應承擔起反映消費者利益的責任,提供真實反映消費者利益的信息。”劉峰補充說。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蘭素英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