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觀察 2024-08-14 09:56:48
中草藥材作為綿陽市重要的經濟作物,是第一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2024年已過半,一組數據表明:上半年,綿陽市中草藥材產量達4.3萬噸,同比增長10.5%。中草藥材產業整體呈現良好態勢,其背后的支撐究竟是什么?
種子是關鍵所在。在綿陽市的中草藥材產業中,麥冬占據首要地位。三臺縣素有“中國麥冬之鄉”的美譽,以往,此地主要種植的麥冬品種為“川麥冬1號”。近日,記者走進三臺縣蘆溪鎮永鳳村,在偌大的麥冬玉米套種田里,有一片麥冬長勢與眾不同。
“這是‘涪麥1號’。”綿陽市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丹介紹道,長期以來,綿陽市麥冬種植品種單一,種植過程中,麥冬主要依靠分株繁殖,種植戶長期自繁自用、只種不選,致使品種品質特性及抗性退化。鑒于此,綿陽市農科院中藥材研究所自2013年起開展麥冬新品種選育工作,在“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四川省中藥材育種攻關”等平臺和項目的資助下,“涪麥1號”成功選育,并于2023年獲得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認定證書,今年開始在主要產區試點推廣。
“‘涪麥1號’藥用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傳統品種,且分蘗數、塊根、須根數也顯著多于傳統品種,從理論上講,產量有望提高近12%。”趙丹說。
十年磨一劍。“涪麥1號”實際表現究竟如何?試驗田的“主人”最具發言權。
“與傳統品種相比,同樣面積的土地種植‘涪麥1號’只需一半數量的植株,栽種成本大幅降低,而且我們還發現它的抗澇能力更強。”種植戶陳擁軍表示,如果明年產量能夠達到預期,他將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種子”在茁壯成長,“土壤”也需緊跟步伐。綿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綿陽市在三臺花園、江油中壩、平武黃羊等優勢區域布局了集中連片的麥冬、附子、天麻等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力推進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強鎮建設。此外,綿陽市還深入實施道地藥材提升工程,加強野生撫育與人工種植馴化技術的研究,引導各地建設一批特色品種繁育基地和核心生產基地,提升中藥材種子種苗的保障能力。
從提升藥材加工水平、培育經營主體,到藥材品牌建設、質量控制體系建設,綿陽市著眼于建設中草藥材全產業鏈,助力中醫藥強市建設。目前,全市已擁有“涪城麥冬”“平武天麻”“江油附子”“平武厚樸”“梓潼桔梗”“江油百合”6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功申報GAP重點企業4家、重點品種6個,營收5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21個,營收200萬元以上專業合作社30個,營收100萬元以上家庭農場18個。
“我們將仔細剖析產業薄弱環節,持續擴大中草藥材種植生產基地規模,積極開展中草藥材延伸性產品的研發應用和市場推廣,將中草藥材基地的生態特色與鄉村產業觀光和生態康養新業態相結合,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依托,構建綠色發展新體系,不斷推動中草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綿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唐顯枚 王何力
來源:涪江觀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