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1 14:24:18
姜曉萍表示,“縣域發展,絕對不能夠產業太單一,過度依賴一兩個支柱產業,某種意義上是‘靠天吃飯’,需要提高其經濟韌性。”
每經記者|余洋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余洋 攝
縣域,一頭連著城,一頭連著鄉,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樞紐和聯結點,縣域在鄉村振興中的定位不斷提升。當下,鄉村振興已邁向新階段,縣域作為其順利實施的細化主體,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縣域發展,絕對不能夠產業太單一,過度依賴一兩個支柱產業,某種意義上是‘靠天吃飯’,需要提高其經濟韌性”,5月31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城市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論壇的分論壇“區域協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政府參事、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術院長、教授姜曉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千億縣”總數達到59個,江浙兩省占比就超過一半,而西部省份總量卻為個位數。
四川也看到這一短板。去年,四川舉行的“城鄉融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特別提到要繼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培育壯大縣域經濟發展梯隊。
對于補齊此短板,姜曉萍向記者傳遞了她的樂觀態度。姜曉萍預計,最多兩到三年,在“千億縣”俱樂部中,四川將擁有更多的席位。
誰有可能是下一個四川的“千億縣”?姜曉萍表示,成都周邊基礎條件較好,成為“千億縣”的速度肯定會更快,但一些目前看上去實力微弱的縣,未來潛力也不容小覷。
姜曉萍分享了自身的親身經驗,她曾帶領團隊在樂山夾江進行課題調研,對當地陶瓷產業留下了深刻印象,“陶瓷產業是夾江的支柱性產業,其產能排名全國縣級產區第五名,產業集群超過百億,這樣一座規模不大的縣城,有‘西部瓷都’的稱號,可以說是產業興縣的典范。”
在姜曉萍看來,縣城要進軍“千億縣”俱樂部,有兩種路徑方式,一是借助資源、區位優勢,借力周邊經濟強市,二是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化”產業。她表示,目前絕大多數千億縣屬于前者,未來通過后者“致富”的縣城將會越來越多。
論壇現場,姜曉萍提到“貧困地區要防止返貧,必須提高抗風險的韌性”,對于縣域發展,她同樣認為應該提高韌性,但更應該聚焦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上。
姜曉萍強調,縣域發展,絕對不能夠產業太單一,過度依賴一兩個支柱產業,某種意義上是“靠天吃飯”。
“產業路徑一定要多元化”,姜曉萍繼續以夾江縣舉例,該縣除了依靠陶瓷產業,在茶葉初加工、造紙產業上也深耕多年,近年來還盤活當地文旅資源,大力發展民宿,“可以說是做到了多點開花”。
姜曉萍還認為,通過金融工具去防范縣域經濟風險,也是有必要的。比如,對于易受價格波動的農產品,可以利用“保險+期貨”的金融工具,提高降低因受價格波動影響而遭受的經濟損失,提高產業的市場抵御風險。
姜曉萍表示,經濟發展的質量,還與人才的集聚力緊密相關。以宜賓為例,過去5年時間新增了10所高校,緩解了當地人才欠缺的情況,也為當地產業轉型提供了相應的人才支撐。
但對于一些大城市周邊的縣城而言,人才往往存在流失的現象,該如何彌補人才要素的短板?
“求所用,不求所有”,或許是當下的最優解。姜曉萍認為縣域可以采取彈性方式,通過“星期天工程師”等模式,圍繞高校智力資源,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靈活對接,以此解決縣城發展過程中高端人才匱乏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