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1 20:58:45
每經編輯|何小桃
11月20日晚間,#B站通報人肉開盒案例#沖上熱搜第一,引發關注。
近日,知名視頻平臺bilibili(B站)通報了一起“人肉開盒”案例,違法者共計40余人,案涉18省市,主要活動者還是未成年人,案情細節觸目驚心!足見這類網絡不良行為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惡劣影響。
不少網友評論稱,“未成年不是借口,該咋樣就咋樣”“不只是B站。”而也有網友感到困惑,“啥叫人肉開盒?”
案涉18個省市,一未成年人被行拘?
通報顯示,今年8月,B站收到多位UP主舉報,稱有群體在境外平臺有組織地煽動用戶對站內UP主進行“人肉開盒”。該群體不僅在線上公開UP主個人信息,還對其進行一系列電話私信騷擾、網暴攻擊、不實惡意舉報等違法行為。
經公安機關查明,本次網暴侵權案件牽涉18個省市,共計40余人。主要活動人員為未成年人L某與未成年人C某。其中,L某因違法事實情節嚴重,警方已對其處以10日行政拘留。同時,該違法行為將被永久記錄在其個人檔案中。C某在監護人陪同下,公安機關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對其進行了嚴厲批評教育。?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人肉開盒”行為涉及公開曝光他人的個人信息和隱私,包括聯系方式、工作單位、住址等,明顯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同時,“人肉開盒”中對當事人的電話騷擾、網絡謾罵攻擊、不實惡意舉報等還可能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等人格權利,使當事人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困擾,無疑是對其人格尊嚴的嚴重侵犯。
張凌寒進一步分析,民事層面,侵犯隱私權和名譽權等人格權利屬于民事侵權行為,侵權人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行政層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于侵犯他人隱私、個人信息和人格尊嚴的行為,公安機關可以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刑事層面,若“人肉開盒”行為達到受刑法規制的嚴重程度,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如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
在本次B站通報的案例中,兩位主要活動人員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參與‘人肉開盒’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張凌寒指出,未成年人對網絡行為的不良后果缺乏足夠的認知,法律意識淡薄,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違法行為。此外,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網絡社交環境的影響,為了追求刺激、滿足虛榮心或者報復他人而參與不良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家長或監護人應承擔起教育、引導和監護的責任,防止未成年人進行網絡暴力等不良行為。同時,家長和學校應強化未成年人法律意識培養,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社交觀念和行為準則。”張凌寒說。
多名明星遭“人肉開盒”
據南方都市報,“人肉”一般指“人肉搜索”,以互聯網為媒介搜集關于特定人或事的信息。“開盒”則是一種網絡流行語,指在網絡上公開曝光他人隱私的行為,是一種網絡暴力行為。當下,“人肉”和“開盒”常相伴而生,有人“人肉”就有人“開盒”,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無休止的網絡暴力和生活騷擾。
九派新聞曾報道,某美食博主“處刑式虐貓”,拍攝虐貓視頻并上傳至網絡販賣。據網傳截圖顯示,曾針對網絡熱傳的虐貓事件發聲、表態反對“處刑式虐待動物”的多位明星,如張馨予、趙露思、王一博等,其身份證、手機號、社保卡等個人信息遭到曝光。
此外,今年9月4號,楊迪也曾發文稱自己被“開盒”了,個人信息遭到泄露,很多人打來騷擾電話,讓他不得已換了手機號。
11月17日,中央網信辦發文稱,決定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圍繞社交、短視頻、直播等重點平臺類型,集中整治7個方面的問題,涉及——“網絡廁所”“開盒掛人”行為;借社會熱點事件惡意詆毀、造謠攻擊;污名化特定群體、煽動地域對立;斗狠PK等低俗不良直播行為;有組織地惡意辱罵舉報他人;編造網絡黑話、惡意造梗;煽動網上極端情緒。
女主播自述遭“人肉開盒”
據紅星新聞報道,李女士(化姓)從事主播工作約兩年,最近一年,她受到了大量“人肉開盒”的騷擾,包括在公開平臺被曝光個人隱私信息、收到匿名郵件、接到騷擾電話等。據李女士反映及記者調查,在境外軟件上,存在群聊持續“人肉開盒”網絡博主的現象。
李女士稱,自己最開始獲悉隱私信息被泄露來源于一名粉絲。這名粉絲在境外“人肉開盒”相關群聊中,發現李女士正在被“人肉開盒”,于是提醒李女士刪除有關信息。據李女士透露,“人肉開盒”最初來自于直播時的音樂軟件露出了軟件賬戶名,“那個賬戶其實是運營的賬戶,但是我們同事都和運營互相關注了,他們就順著關注、粉絲列表去找,找到了我和同事的音樂賬號。”
群聊內發布的社保記錄
而音樂賬號又進一步關聯了微博賬號,彼時,李女士的微博賬號為個人微博號,透露了過去的工作經歷。“我以前有一份工作在網絡上是使用真實姓名的,知道了我的那份工作,就能搜到我的真實姓名。”在獲悉真實姓名后,李女士猜測,應該是有人使用了非法手段,她進行過實名認證的社交賬號均被公布在境外聊天軟件中。
隨著隱私信息被泄露,騷擾逐步侵入李女士的生活中。最開始是騷擾電話,騷擾電話結束后,開始收到匿名郵件。
一份發件人顯示為匿名的郵件內容為:“一直在看,一個人走在寂靜的深夜,我感覺向后的視線里流著冷汗,即使回頭也空空如也的時候,那就是我看著你。一直在看,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只是看著你。”除了文字外,還配上了8雙眼睛的表情,李女士嘗試回復這封郵件,但由于匿名,回復郵件被退回。另一封郵件名為“李姐中午好”,內容僅有一份圖片附件,圖片內是李女士的個人信息匯總。
李女士收到的匿名郵件
編輯|何小桃 杜恒峰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紅星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商報、南方都市報、九派新聞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