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后大運時代”,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將如何推進?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9 21:19:50

作為中國西部地區首次承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成都大運會將成為成都體育發展史上的重要標志。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劉艷美

7月28日,成都大運會開幕式在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舉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7月29日,成都大運會城市宣傳系列新聞發布會(第15場)“運動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專場在蓉舉行。

近年來,成都以籌辦大運會為牽引,堅持“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理念,堅持繁榮體育事業與發展體育產業并重,編制了《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綱要》,全方位推動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成都也獲得多個國際體育組織授予的“黃金主辦城市”“卓越貢獻城市”等榮譽,體育賽事全球影響力躍居全球第28位,進入中國前三。2022年,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1000億元大關。

遵循“辦賽營城”理念 成都體育影響力持續躍升

從“以辦賽為引領”來看,在獲得大運會舉辦權后,成都舉辦了第18屆世界警察與消防員運動會,先后取得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吸引了亞洲體育舞蹈聯合會、世界冰壺巡回賽亞太總部落戶。

“以重大賽事為龍頭,我們編制了《成都市體育賽事體系規劃(2021—2035年)》,率先制定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推動構建更適合成都發展、更具成都特色、結構更優、質量更高、更加可持續的體育賽事體系。“成都大運會執委會體育競賽部(反興奮劑部)專職副部長、成都市體育局副局長陳志在發布會上介紹。

7月28日,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現場,中國代表團入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此外,成都還積極培育自主品牌賽事,成都馬拉松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培育出“一帶一路”“天府綠道”“熊貓杯”“天府龍泉山”四大賽事品牌,以成都蓉城足球俱樂部為代表的職業體育賽事火爆全國。

從“以營城為支撐”來看,成都新建改建大運場館49座,其中改造36座,在其中22個場館打造智慧場館運行管理平臺,成功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體育特色基地,全市大型體育場館設施綜合水平進入全國前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成都新建改造達到省級以上標準的體育公園22個,打造社區運動角示范項目200余處、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400余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服務市民健身年均超460萬人次。

從“以興業為動能”來看,成都發布支持體育產業發展政策二十條,3年投入7000多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體育市場主體發展。同時推動體育產業建圈強鏈,組建成都市體育產業聯盟,常態化舉辦體育產業發展大會,為成都體育產業發展匯聚力量;此外,還持續發布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機會清單,實施體育消費促進行動,創新培育8大類型的體育消費新場景超200個,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從“以惠民為導向”來看,成都實施大運會場館開放惠民行動,開展“花重錦官”“樂動蓉城”“活力成都”三大主題活動2500余場。同時,創辦中國(成都)生活體育大會,獲評央視財經“中國最愛運動健身城市”,入選人民網“中國十大運動活力城市”榜單,運動生活成為公園城市的新標簽。

7月29日,成都大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個人比賽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聚焦三大階段性目標 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本屆大運會之后,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還有哪些主要布局和考量?

“接下來成都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建成賽事體系完備的世界賽事名城,每年舉辦國際級和國家級賽事50項以上。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陳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世界體育名城,體育在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經濟生產力、市民健康力、社會親和力、文化傳播力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到2035年建成體育融入市民生活、運動成為城市高品質生活特質的世界生活名城,體育成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標志性事業。”陳志進一步介紹。

7月28日,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具體而言,如何利用“大運遺產”,進一步推動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了解到,成都將著重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堅持辦賽提能,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全力籌備2024年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積極對接國際體育組織和全國單項體育協會,爭取引進更多賽事,舉辦ATP250成都公開賽、世界體育舞蹈節、鐵人三項世界杯等國際賽事。同時,舉辦成都馬拉松、綠道運動生活嘉年華、天府綠道國際自行車賽等自主品牌賽事,最大限度發揮體育賽事給城市帶來的綜合效益。

二是堅持建圈強鏈,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利用大運會、世運會等重大賽事契機,策劃產業招商推介活動,圍繞以競賽表演、戶外運動和場館服務為重點的現代體育服務業、以智能裝備和新興裝備為重點的體育制造業、以“體育+”“+體育”為特色的文體旅農商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引進一批鏈主企業、重大項目落戶成都。

同時,積極籌辦世界賽事名城發展大會,提升大運場館運營水平、使用效率、綜合服務能力,辦好第二屆中國(成都)生活體育大會,發布生活體育城市榜單和“美好生活運動榜樣”榜單,力爭2023年實現體育產業增速超15%、產值超1150億元。

三是堅持全域推進,提升市民健康生活品質。持續舉辦“天府綠道健康行”“社區(鄉村)運動節”“全民健身運動會”等品牌活動。大力推進“家門口”運動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以社區級公共體育設施為主體,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的社區運動角為補充的“家門口”運動設施體系,打造一批多功能體育公園,力爭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以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體育產業 體育賽事 大運會 體育 成都市 成都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