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5 21:54:07
◎在整體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下,行業結構分化趨勢顯現,部分領域逆勢增長成為亮點。
每經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漫長的季節”終于結束,作為疫情后的首個半年,整體而言,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仍呈現延續恢復的態勢。恢復期內,受限于市場需求仍有待提升,企業增長動能相對保守等因素,整體恢復基礎仍不牢靠。
7月15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在2023中國物流企業家夏季峰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剛剛發布的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指數連續三個月處于榮枯線以下,經濟恢復動能有待提升。
在此過程中,作為產業經濟重要承托的物流業也維持著穩中趨緩態勢。中物聯數據顯示,1~5月,全國社會物流總額近130萬億元,同比增長4.5%,保持平穩增長。經過前幾個月的持續復蘇,5月增速環比回落1.5個百分點,市場恢復力度有所減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從多家物流企業處了解到,在整體處于恢復期的大環境下,物流企業普遍反映存在市場需求不足等情況。
“總體來看,社會物流需求仍未恢復到往年正常水平,成為影響企業信心的因素。”何黎明也如此表示。
不過,雖然此前受疫情因素影響,連續多個周期市場處于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之下,物流業也因此受到影響。但何黎明強調,“我們也要看到,在整體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下,行業結構分化趨勢顯現,部分領域逆勢增長成為亮點。”
首先是消費物流保持較快增長。數據顯示,1-5月,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超過10%。記者注意到,特別是隨著五一、“618”等消費旺季到來,電商快遞、即時物流等消費物流需求旺盛。今年“618”期間快遞日均業務量突破4億件。
當然,這得益于我國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的“托底”。特別是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對更高品質的消費物流,需求也不斷升級,物流服務分層的背后,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與增長潛力。
“其次是裝備制造物流顯示較強韌性。”何黎明接著表示。數據顯示,1-5月,受國內政策和出口帶動,汽車制造物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物流需求實現了15%以上的增速,包括新能源“新三樣”需求增勢較強,對工業品物流總額拉動作用也持續顯現。
何黎明認為,隨著我國裝備制造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符合國際趨勢的制造業精益物流供給不足,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短板,這也為裝備制造物流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
最后,國際物流具有較高潛力。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航運市場持續快速下滑。目前,上海出口國際集裝箱運價指數已經跌破1千點的信心關口。替代性較強的外需不足是市場趨冷的重要原因。
同時,部分國際物流需求仍然向好。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7000列,運送貨物77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16%、31%,單月開行持續在千列以上。
商流層面,去年我國跨境電商規模進出口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今年以來也保持增長,這無疑推動了跨境電商物流的近一步增長。
除穩增長外,何黎明強調,除了要抓住消費升級帶來的“物流熱點”外,現代化物流體系建設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仍是當下重中之重。
記者注意到,順豐、京東物流、中通等物流頭部企業,也逐步向適配更高物流戰略意義的方向“飛奔”。
記者注意到,7月12日,利用整列動車組開展高鐵快運批量運輸試點工作正式實施,京東物流、順豐均深度參與其中,探索高鐵貨運新模式。而物流行業大模型的推出,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滲透,也正成為時下最為火熱的行業思路。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郁彪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