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31 22:42:21
◎對于公司業績較同行業出現背離的原因,倍輕松在公告中表示,主要系公司與未來穿戴銷售模式差異較大所致。倍輕松銷售模式以直銷模式為主,經銷模式為輔,2022年度經銷模式產生的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3.17%;而未來穿戴正相反,以經銷模式為主,直銷模式為輔。
◎公司在財報中表示,面對2022年線下門店客流量大幅下降等不利因素沖擊,雖然公司積極采取優化線下門店布局、申請政策減租等方式進行降本控費,但對于2022年度全年銷售費用的影響仍較為有限。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魏官紅
5月30日,倍輕松(SH688793,股價51.23元,市值31.58億元)發布了關于2022年年度報告的信息披露監管問詢函的回復公告。
在公告中,倍輕松就公司2022年經營業績情況、2023年度是否可能仍無法盈利、公司推廣費和廣告宣傳費的主要構成以及金額、項目支出的具體支付對象,是否為公司關聯方或經銷商等其他利益相關方相關問題進行了回復。
2022年,倍輕松實現營業收入8.96億元,同比下降24.69%;扣非歸母凈利潤-1.31億元,同比下降270.85%。對于營收、凈利潤雙降,倍輕松在年報中解釋稱,線下客流下降導致的線下收入減少、俄羅斯OEM客戶訂單減少,同時銷售費用較為剛性以及毛利率下降系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度,公司銷售費用率為53.84%,其中推廣費和廣告宣傳費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9.24%。
今年一季度,公司業績仍未見好轉,營業收入2.28億元,同比下降7.93%,歸母凈利潤雖同比增長81.56%但依舊處于虧損狀態,為-182.35萬元。倍輕松在問詢函回復中表示,公司在毛利率提升和線下直營門店固定成本降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伴隨著國內經濟復蘇及線下客流的恢復,以及大眾對健康養護需求的提升,公司智能便攜式按摩器產品的市場需求也在持續提振。預計2023年度經營情況將向好發展,2023年度無法實現盈利的可能性較低。
公開資料顯示,倍輕松成立于2000年,專注于健康智能產品創新研發,主要從事智能便攜按摩器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目前形成了以頭部、眼部、頸部、頭皮、艾灸等品類為代表的智能便攜健康產品。當前,倍輕松以線下直銷門店起家,通過在機場、高鐵站及中高端商場等區域設立門店以推廣和銷售產品。
2022年倍輕松的成績并不理想,然而可比公司未來穿戴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未來穿戴)等雖然也出現了收入下滑,但仍維持盈利。對此,上交所要求倍輕松分析公司業績較同行業出現背離的原因及合理性。
從財報數據來看,2022年度,倍輕松與未來穿戴營業收入均下滑的情形下,未來穿戴扣非凈利潤為1.07億元,而公司為-1.31億元。
對于出現較大差異的原因,倍輕松在公告中表示,主要系公司與未來穿戴銷售模式差異較大所致。倍輕松銷售模式以直銷模式為主,經銷模式為輔,2022年度經銷模式產生的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3.17%;而未來穿戴正相反,以經銷模式為主,直銷模式為輔,2022年1-6月其經銷模式產生的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7.41%。
從直銷模式的優勢來看,可直接觸達消費者,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支持,有利于公司提高客戶忠誠度,并促進口碑傳播;其次,直銷模式有利于保持產品定價、品牌形象等;此外,該模式還有利于更好地進行運營管理及渠道資源的整合,更加迅速地調整產品和銷售策略。但直銷模式的弊端是,在廣告宣傳和電商平臺推廣、線下門店運營等方面的銷售費用開支較大。
由此導致2022年倍輕松的銷售費用率為53.84%,同比增加13.09個百分點,而未來穿戴銷售費用率為18.02%,同比下降2.22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倍輕松并未公布公司推廣費和廣告宣傳費的具體支付對象,公司2022年促銷費支付對象“第一名”的金額為2140.63萬元,該公司為倍輕松的經銷商。
雖然倍輕松將自己稱為“一家專注于健康產品創新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但實際上,公司2019年到2022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065.67萬元,3689.12萬元,4720.50萬元,5732.82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約為5.86%、4.46%、3.97%、6.40%。與此同時,公司銷售費用持續攀升,同期銷售費用分別為2.87億元、3.43億元,4.85億元、4.82億元,這也使得外界認為公司處于“輕研發、重營銷”的狀態。
銷售費用較高的部分原因在于倍輕松線下渠道銷售以直營門店為主,直營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為剛性成本。公司在財報中表示,面對2022年線下門店客流量大幅下降等不利因素沖擊,雖然公司積極采取優化線下門店布局、申請政策減租等方式進行降本控費,但對于2022年度全年銷售費用的影響仍較為有限。
對于未來的渠道調整策略,倍輕松在5月8日發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稱,公司將在全渠道多元化布局上發力,優化線下門店結構,同時加強線上營銷。公司正在逐步轉向線上和線下雙渠道融合互動的新零售模式。公司加大對直營門店的優化調整力度,重點聚焦高端的購物中心門店的拓展,同時縮減部分交通樞紐門店,同時大力開展海外市場。在線上渠道方面,公司加大精細化運營力度,繼續提升銷售規模。
業績走低外,近期倍輕松還面臨高管頻繁出走的難題。2022年5月,倍輕松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收到副總經理、財務總監張大燕的書面辭職報告,張大燕因個人家庭原因,特申請辭去副總經理及財務總監職務。
2023年4月11日,倍輕松發布高管辭職公告稱,徐勝利因個人原因向公司申請辭去公司執行總經理、財務總監職務。從2022年12月17日宣布入職,到發布離職公告,徐勝利在倍輕松的任職時間不足4個月。
不僅如此,2022年12月,倍輕松還發布公告稱,收到董事會秘書黃驍睿、證券事務代表王妮娜的辭職報告。黃驍睿因個人創業原因,王妮娜因個人職業規劃原因,特向公司申請辭去公司董事會秘書、證券事務代表職務。
此外,從二級市場來看,倍輕松曾在2021年7月15日的股價曾一度超180元每股,對應的市值超百億元。而至2023年5月31日,公司股價僅為51.23元/股,市值31.58億元。
5月31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倍輕松如何看待“輕研發、重營銷”的質疑、未來公司是否會調整直銷的模式以及在市值管理方面的舉措等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聯系公司方面了解情況,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