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15:29:32
4月14日晚,怡亞通正式發布2022年年報,公司去年實現營收853.98億元,同比增長21.64%;實現歸母凈利潤2.56億元。受制于全球經濟周期下行,以及消費端需求疲軟的不利形勢,公司所在的消費品供應鏈行業規模呈現出滯漲甚至下滑的趨勢,但公司2022年營收仍實現逆勢增長。
作為供應鏈龍頭企業,隨著消費復蘇,怡亞通主營業務有望進一步釋放潛力。目前,怡亞通已在母嬰、日化、食品等領域,與大品牌強強聯合,積極向高毛利率的自有品牌拓展。此外,公司去年在產業鏈供應鏈業務方面進行開拓創新,在新能源車方面的突破也備受市場關注。未來,“打造自有品牌+布局新能源”將助力公司拓寬增長空間。
作為中國規模領先的消費品數字化供應鏈服務商及分銷商,怡亞通多年以來在酒飲、家電、母嬰、日化、食品、醫藥及服裝等消費品細分領域,為品牌商客戶提供深度分銷及營銷運營服務,并形成了遍布全國的物流、倉儲、銷售網絡。
目前,怡亞通與10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及260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服務行業已經實現消費品全品類覆蓋,形成了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競爭優勢,能有效地幫助合作伙伴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擅長的酒類方面,公司繼續大力發展品牌運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酒類品牌運營良好態勢。公司已經取得市場佳績的“釣魚臺珍品壹號”“國臺黑金十年”“摘要12年”等一系列品牌運營爆款產品,在報告期內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實現了營業收入7.86億元。隨著公司與上游基酒廠的深度合作綁定,使得公司對基酒供應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強,未來潛力可期。
市場規模上,中國白酒市場規模超過6000億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1年中國醬香型白酒市場規模達1900億元,預計2023年醬酒規模為2246億元,仍保持較高增速。
更重要的是,依托于縱深一體化的服務能力,以及白酒行業取得的成功,怡亞通的成功經驗有望向其他消費品板塊復制探索,形成自有品牌矩陣。
據悉,目前怡亞通已在母嬰、日化、食品等領域,與大品牌強強聯合,積極向高毛利率的自有品牌拓展。例如,在家電板塊,怡亞通推出“新風谷”自有品牌的空氣清新及消毒機系列產品;在母嬰板塊,怡亞通整合了新疆天山有機牧場的駝奶資源,從原材料和工藝上優中選優,推出“黃金駱駝”自有品牌高端奶制品等。
隨著怡亞通將成功經驗向更多品類復制,向母嬰、日化、食品等領域拓展,怡亞通有望更牢固掌握對品牌以及價格制定的主動權,創造新的業績增長點,獲取更高附加值的利潤空間,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除了自有品牌業務繼續推進品牌建設外,怡亞通去年在產業鏈供應鏈業務方面也進行開拓創新,以產業整合+供應鏈服務+投資孵化等組合拳策略,逐步切入到如建材、石油化工、農林牧等工業原材料源頭及光伏產業鏈、新能源商用物流車的定制/銷售/流通產業鏈等優勢產業鏈。
怡亞通在新能源車方面的突破備受市場關注。報告期內,公司與“江蘇吉泰”合資建立新能源商用物流車公司,利用吉泰的線控底盤技術和怡亞通的物流產業園區及客戶資源優勢,嘗試新能源物流車、換電輕卡車輛的應用定制,跨界造車,介入到新能源物流車的流通銷售領域,完善產業鏈生態建設,并于今年3月發布最新產品“eD1 MINI”純電微型物流車。
當前,傳統企業廠商和造車新勢力激戰乘用車市場,相關市場早已成一片“紅海”。而怡亞通另辟蹊徑選擇了門檻更高的新能源商用車,以換電輕卡,冷鏈物流車、城配物流車為代表首先切入新能源車的產業供應鏈領域。
其中原因也不難理解。一方面,隨著電商、外賣、同城配送行業的發展,對于履約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在這股風潮中,最后一公里成為城市配送中最大的痛點。據測算,供應鏈上最后一公里的成本約占貨物運輸總成本的28%左右。因此,最后一公里配送是整個物流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作為國內供應鏈龍頭企業,怡亞通將充分發揮場景+技術的優勢,提供物流配送新業態下的高效、智能、便捷解決方案。其產品設計、制造、銷售和運營方式,與行業屬性、園區物流、終端配送等數字化管理場景的結合緊密,呈現出底盤平臺化和行業個性定制化的趨勢。
新能源作為怡亞通的又一重大戰略,也將為公司帶來全新的生態和市場機遇。
首先,怡亞通可以充分發揮怡亞通既有的產業優勢,并拓展其在新能源行業的服務能力。其次,合資公司將充分利用公司的供應鏈服務能力與經驗,創新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的銷售和服務的供應鏈體系;而“供應鏈管理+新能源線控底盤技術=新能源商用車整車系統方案解決商”模式將形成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最后,合資公司逐步迭代新能源商用車的銷售及供應鏈網絡,同步將現有線上及線下物流客戶資源導入,并依托供應鏈服務系統為購車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助力怡亞通實現商業模式的升級探索,完成對新能源供應鏈領域的全面進入,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海通國際認為,基于多年在物流、倉儲和銷售渠道網絡體系的良好布局,以及在供應鏈服務上積累的深厚經驗,隨著怡亞通向高科技、新能源等戰略新興性行業的供應鏈領域做出積極嘗試,緊跟市場需求,公司未來有望不斷探索與開拓高附加值高毛利的業務機會,拓寬增長空間。
免責聲明:文中機構分析不作為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