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1 00:51:12
◎美克生能源創始人兼董事長魏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的比例超過傳統能源勢在必行,在這一過程中,儲能技術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魏瓊表示,隨著儲能的大規模運用,對儲能安全檢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可以借助數字能源的方式來進行儲能的精細化運營和維護。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28日至31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辦。今年年會的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
正如年會主題所述,無論是全球經濟發展還是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如何減少其中的不確定性并增加確定性,成為與會專家和企業人士最為關注的焦點。
年會期間,博鰲零碳示范區受到廣泛關注。在博鰲亞洲論壇會址所在地東嶼島,所有場館均實現100%“綠電”供應,全部電力均來自島內外發電項目。
“新能源的比例超過傳統能源是勢在必行,而在這一過程中,儲能技術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克生能源創始人兼董事長魏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美克生能源創始人兼董事長魏瓊參加論壇 圖片來源:主辦方
魏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傳統電力系統轉型升級到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中,儲能顯然是新能源的“心臟”。因為在傳統電力系統中,電不能被存儲,而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則是可以被儲存的,可儲存就意味著可以進行調節和優化,這是一個顯著的差異。
“傳統電力系統和新型電力系統最大區別是少源和多源的區別。”魏瓊進一步向記者表示,傳統火電的電源分布比較少,而新型電力系統由于風、光等加入,變成了多電源。大到一個光伏發電站,小到農戶的樓頂,分布著成千上萬的電源。為了解決電力穩定供應的問題,就必須依賴于儲能技術的發展。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我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為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強大支撐。
截止到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與核電的裝機達到12.7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9.5%,2022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31.3%,并已成為我國新增發電量的主體。
與此同時,2022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7.5%,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與增量穩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
魏瓊認為,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上半場”是聚焦新能源的制造業,而新能源的優化運營將成為“下半場”的重要內容。
“在儲能安全領域,預防問題永遠比解決問題重要。”魏瓊表示,隨著儲能的大規模運用,對儲能安全檢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美克生能源成為業內最早推出商業化鋰電池安全故障預警應用平臺及數字化電池管理系統的企業。如何通過技術做到提前預防?
魏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傳統的預防性技術主要是關注電流、電壓、溫度等幾個特點,“而我們關注的是電化學級的一些特點,比如電解液濃度、隔膜厚度等,這些東西其實是無法測量的。”
正因為如此,就需要運用一套體系,從初創的狀態進行分析,通過不斷的分析形成結果,和電流電壓等數據進行耦合,從而推斷出大概是什么問題。
“目前來看,這項技術是非常難的,以電化學為機理來研究的,全球目前也只有三個團隊,包括牛津大學和麻省理工在內,所以我們在這一塊應該說走得比較靠前。”魏瓊說。
梳理公開資料發現,伴隨著大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大量投產,如何保證大容量儲能電池的安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以來全球發生的儲能安全事故超60起,2021年以來已發生18起。儲能電站的電池堆、電芯、模組等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引發事故。
正因為如此,儲能安全問題逐步被多個部門關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在《“十四五”國家安全生產規劃》中強調,要嚴密防控電化學儲能站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安全風險;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將項目法人列為安全運行責任主體,從規劃設計、設備選型、施工驗收、并網驗收、運行維護、應急消防處置能力等方面提出安全管理要求。
魏瓊表示,目前美克生正在將電芯級的管理作為技術切入點,力求讓儲能更安全,讓儲能更長壽,讓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里經濟性更好,并通過數字能源的方式來進行儲能的精細化運營和維護。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