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反向定制供應鏈 從“最卷賽道”突圍,2023 Babycare要開更多線下店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7 22:39:05

◎母嬰賽道的玩家必須與消費者建立信任。現在人們篤信的借力資本、通過營銷起量的打法,在這一賽道不太奏效,即使贏得一時,也不可能“永遠贏下去”。

每經記者 王紫薇    每經編輯 劉雪梅    

如今,哪個行業“門檻”最高,競爭最激烈?但只要一獲得消費者信任,他們就會眼也不眨地長期一擲千金?

母嬰產品,或許可以排進前三。

Iris是國貨母嬰產品Babycare的首席品牌官。加入Babycare之前,她剛剛成為一名新手媽媽。她從懷孕后就被拉入媽媽群,開始在令人眼花繚亂的Excel表格中學習海淘如何買齊各種所需用品。

也是這一經歷讓她發現,母嬰市場國產品牌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于是,Iris從頭部外企運營部總經理的位置上辭職,加入母嬰品牌Babycare。

母嬰市場國產品牌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Babycare對供應鏈的反向定制一直被市場津津樂道。進入2023年,Babycare對供應鏈上游的探索進一步加深。

2月22日,Babycare再宣布與伊士曼、艾利丹尼森達成戰略合作關系,這兩家都是全球性材料科學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Babycare與前者的合作已有多年,此次合作重點主要在探索功能材料、環保纖維等領域;而與艾利丹尼森的合作重點在于深化研發、供應鏈、市場、產品質量控制上,他們雙方將就前瞻性材料、技術以及產品研發進行合作,并探索專供和定制產品的可能。

此前,Babycare已經與包括德國漢高、美國陶氏化學在內的6家國際巨頭達成戰略合作,在原材料端共研共創,同時對原材料進行集采。

經歷2022年疫情帶來的原材料上漲潮之后,這一“覺悟“被進一步加深。在上游這樣的投入,的確令成本大增。但Iris告訴記者,Babycare目前對融資比較“佛”,品牌的利潤可以滿足Babycare的正常發展。

Babycare已滿8歲,累計僅融資兩輪,這對于新品牌來說確實不常見。最近的一輪融資停留在2021年2月,投資機構是紅杉中國、鼎暉投資、華興資本,融資金額為7億人民幣。

母嬰市場很卷,前有國際大牌建立的堅實護城河,后有數萬玩家不斷涌入,中間是為了自家娃的健康成長“最挑剔的消費者們”。

Iris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告訴記者,她選擇進入母嬰賽道的原因,也在于這個賽道的“高門檻”:母嬰賽道的玩家必須與消費者建立信任。現在人們篤信的借力資本、通過營銷起量的打法,在這一賽道不太奏效,即使贏得一時,也不可能“永遠贏下去”。

供應鏈與消費需求帶來的機會

Babycare的創始人李闊,工業設計出身,在他創立Babycare之前,由于工作關系,對供應鏈的運轉了解頗為深入。這讓Babycare天然就擁有兩大基因:一是對供應鏈的洞察,二是對產品設計的天然追求。

Iris成為新手媽媽之后,在母嬰群中觀察到了市場的細分需求變化。

比如,不少新手媽媽對選購紙尿褲異常糾結:在當時的產品中,日系紙尿褲比較柔軟,但吸收不夠好;歐美系紙尿褲吸收好,但不夠柔軟。總之,消費者需要衡量自己寶寶的情況,然后不得不在兩者中做權衡和選擇。

“是大廠不知道用戶需求嗎?不是。是因為紙尿褲生產線的改造成本非常高。”Iris告訴記者,大部分公司基本是依托于自己的供應鏈跟技術,獨立完成一個產品的制作。當大廠有成熟的供應鏈和一些行業經驗的時候,反而不容易跳出常規束縛。“因為只要把目前的認可自己的用戶服務好,已經可以有一個很可觀的持續穩定的生意了。”

言下之意,為個性化需求做出改變,在許多公司看來成本“太高了”。

消費者母嬰產品的需求,被一些行業人士稱為“黃金需求”:一旦滿足了挑剔的父母的需求,無論是產品復購還是口碑傳播帶來的新客,基本都會高于普通的新消費產品。

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愿意為這些需求一擲千金。

“我記得我剛懷孕的時候就被拉進了媽媽群,然后開始看各種Excel表格,教新手媽媽如何海淘。”Iris回憶,“這其實暴露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制造很難滿足媽媽們的訴求;二是媽媽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只為買到安全的產品。”

于是,這給了Babycare突圍機會:定制產品,解決沒有被滿足的用戶需求。

自建工廠與靈活的供應鏈不矛盾

Babycare的第一款產品是背帶,并為這款背帶自建了工廠。在創業的第二年就選擇自建工廠“重投入”,這在行業內并不常見。

以紙尿褲為例,其是行業公認的低毛利行業。據《2022年中國嬰兒紙尿褲/片市場調研報告》,2013至2019年期間,我國嬰兒紙尿褲產量快速提升,2019年達到407.6億片,復合增長率達8.7%,市場競爭逐漸激烈,并且同質化產品中價格戰普遍存在。國內嘗試做嬰兒紙尿褲的品牌在10年前已經開始“肉搏”。

但基于對細分需求的篤定,Babycare開始挖掘并計劃打造“又柔軟又吸收好”的紙尿褲。

Babycare的紙尿褲最終定制成型——材料和技術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的企業,最終產品軟、薄、吸收好、不變形。

其實,在行業人士看來,母嬰類產品并不是最好的創業賽道。除了國內外大牌依靠穩定的產品與品牌聲譽成了天然的護城河之外,這一行業需要與消費者建立高度的信任關系,并且消費者對安全性的要求太高,很“難搞”。

但一旦“挑剔”的父母被滿足之后,給到的“回報”也是毫不吝嗇。

在2022年618期間,Babycare紙尿褲單品排名天貓第一,行業排名僅次于保潔與金伯莉;雙11期間,Babycare官嬰童尿褲天貓、京東等渠道超越傳統國際巨頭,登頂第一。其中Babycare AirPro系列紙尿褲全網賣超130萬包,Babycare王室獅子王國系列賣超410萬包。

定制化的背帶,連續3年天貓行業TOP1,嬰兒水杯和餐具也連續兩年天貓行業TOP1。

靈活的供應鏈與自建工廠在iris看來并不矛盾。“在現有供應鏈沒有比較好的解決方案,甚至有技術風險的時候,我們就會自建工廠。而代工廠其實扮演的也是Babycare的‘生產部門’,Babycare對產品品質的意志可以滲透到‘生產部門’的每個環節。”

“Babycare在供應鏈端的想法是,對于技術進步太快的品類,我們沒有必要擁有供應鏈,因為一旦當我們擁有的時候,我們很擔心有‘屠龍少年變惡龍’的心態,會舍不得顛覆自己的供應鏈,從而不敢做創新。”Iris向記者解釋Babycare的供應鏈策略。

整體來看,Babycare在迭代比較快的產品上基本不做供應鏈布局,而更看重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樣的選擇比起全部自建工廠,能讓Babycare的線下資產更輕。目前,Babycare達到了一個月可以上新10-20款新品的速度。

此次簽約,Babycare與兩大國際材料科學公司合作,目的很簡單:提升自己在定制化產品研發之中的能力,讓自己的定制化產品更勝一籌。

2023:做深線下夯實品牌力

如果市場在萎縮,品牌還有多大成長空間?

根據《2022母嬰行業觀察年中報告》中的調查數據,是2022年上半年有4.6萬家母嬰行業的公司倒閉,3萬家母嬰店關店,48.5%的企業現金流不足6個月。

資本也進入寒冬,市場上的錢本就不多,整個母嬰行業在前兩年有融資的寥寥無幾。母嬰市場充滿愁云,也與國內年輕人不太愿意生孩子有關。

“只通過賽道看品類的潛能會有所偏頗,因為很多用戶需求可以用新的解決方案去解決。”Iris告訴記者。

仔細觀察母嬰賽道會發現,這個市場很多規則既是難點,也是爽點。

比如,消費者高度品牌依賴,讓新入局的品牌很難“開局”。但是一旦消費者嘗試新品,并認為滿意,那么后續的復購不是難事,Babycare的買家很多都是在遛娃的時候被同小區住戶“種草”。

芮哥(化名)告訴記者,他遛娃的時候發現鄰居新入了一輛遛娃的小車,后者跟他說這車的優點,并在業主群里放出了鏈接。“然后我知道的,起碼四五家住戶都買了。”芮哥說。

微信群也因此成了Babycare維護品牌口碑、拉新的新場景。Iris透露,目前Babycare私域沉淀用戶超550萬,用戶年齡集中在25-34歲之間,本科以上學歷占總群體的60%。用戶平均收入(arpu值)較2021年提升44%,私域GMV兩年增長250%。

但芮哥也告訴記者,在買這個小車的時候,并不知道是Babycare這個品牌的產品。這一情況也讓Babycare捕捉到:產品很“能打”,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還不夠高。對此,Babycare的策略是,走到線下去,建立更強的品牌心智。

Iris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23年,Babycare的重點之一,將是線下門店的拓展。

數據來源:東北證券

線下是Babycare亟待建設的領域。根據久謙中臺數據顯示,Babycare2021年線上與線下的GMV總和為62.34億元,其中線下渠道的GMV在逐漸上升,但其線下自建門店的能力仍有待積累。

事實上,早在2021年,開線下門店就已定下來了,隨即開始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2022年,Babycare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線下履約能力,并建立了華中倉,將物流倉儲能力向內陸腹地延伸,并以華中、華東、華南三個自營倉儲基地為核心。記者了解到,目前Babycare的單日用戶訂單處理能力達到100萬單,倉對倉(配送給商家)的配送能力達到4000立方。

記者了解到,目前,Babycare的線下渠道建設有兩大方式,一是進入母嬰專賣店,一是開自己的門店,而開出更多自己的門店將是2023年的目標之一,

Babycare現在已經開了70多家店,集中在一線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以及江浙一帶的杭州、揚州等地。受疫情影響,很多店在籌備中還沒完全開業。

“2022年對一個組織最大的考驗是組織力的彈性,我們覺得我們的組織經歷這次考驗之后,變得更系統并且更厚重。”Iris說。

除了線下開店,Babycare的跨境業務也在起步。“我們的愿景是全球第一的母嬰品牌,海外市場我們會做并充滿信心。但目前的重點仍是國內市場。”Iris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電商 嬰童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