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美團香港招騎手,月收入最高3.5萬港元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2 15:34:27

每經記者|趙雯琪    每經編輯|劉雪梅 孫志成 蓋源源    

CFF20LXzkOy4buibNFAtGfVMLoMSAul0MMsiaSUOiclibNZqItiaOeibzbicek16UsFRxHqt57UJrTfwmxfRwvk6dE4rg.jpg

外賣市場跨界布局者此起彼伏,美團外賣則打響了全球化的第一戰。

2月21日,美團正式進軍香港市場的消息傳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美團方面求證,截至發稿美團尚未回應。

雖無官方明確發聲,但是美團在香港的外賣業務確已緊鑼密鼓地布局起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即時通訊軟件Telegram上發現,美團已在2月20日發布的面向香港地區的快遞員招募信息和報名鏈接。而美團招聘官網也在2月20日更新招聘信息,其中在香港地區招聘新增策劃運營專家,崗位職責包括“制定配送員運營規則”和“制定騎手考核規則”等,這些都意味著美團外賣在香港正式上線只是時間問題。

美團在內地市場份額優勢明顯,但餐飲外賣賽道競爭之激烈,令其無法高枕無憂。去年以來,抖音、微信、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對外賣市場虎視眈眈,頻繁跨界布局,對于美團來說,除了守好原有陣地之外,尋找更多的業務空間也成為關鍵。

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團進軍香港市場,應該可以看作其拓展全球市場的一個嘗試,香港距離深圳很近,在業務探索上反饋也可以更及時。

不過他也提到,不同于內地消費習慣和用工模式,美團在香港的外賣業務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觀察。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招募香港騎手 最高月入3.5萬港元?

3.5萬港元(約30625元人民幣)的月收入,無論放在哪里都是一份充滿誘惑的薪資。這個數字出現在美團香港騎手招募的最高收入時,可以看出美團對于開拓香港市場的足夠誠意。

CFF20LXzkOwkMceRJxnH8iaqGhs5pZdVQZAdJbxk0rGzLnHUVWCUcdFiaGMWMfPLcrLzuUNMOabVPtuAXBvTyLrQ.png

美團在香港地區招聘策略運營專家 圖片來源:美團招聘官網

CFF20LXzkOwkMceRJxnH8iaqGhs5pZdVQCtMjTiaVPOcCCm4iav2uQWtzDIQNw4PvkAh2saXyYS4xuxWYSQsoX0uQ.png

CFF20LXzkOwkMceRJxnH8iaqGhs5pZdVQ7CdJw3EZko4YUrz0O3WZTVDZ8O6zryrJTOfJE1CkKYLUd131Mia4Z4Q.png

美團在香港招聘騎手頁面 圖片來源:美團海外官網

從美團發布的官方騎手招募資料可以看到,美團在香港地區同時招募摩托車手、單車騎手和步行送貨員。送貨員的收入包括配送服務費、活動獎勵和額外組別服務費。值得一提的是,為吸引送遞員加入,美團推出特別迎新獎賞,14日內完成目標單量即可獲額外2500港元

據香港媒體測算,以行業標準每小時內送遞約兩單計,假設交遞員當月做滿500單且獲所有獎賞,步行送遞員收入可逾2萬港元,電單車送遞員收入最高可達3.5萬港元

在應聘要求方面,車手、騎手須年滿18周歲,且有駕駛證;步行跑腿須年滿16周歲,需要擁有一臺智能手機,并具備在香港工作的資格。

此外,美團還為香港外賣騎手提供了兩種工作模式:一種是即時上線模式,騎手可以在空閑的時間隨時上線等候訂單,也可以隨時下線;另一種是預約時段模式,為了鼓勵送遞員預約時段,送遞員預約上線時段的訂單服務費和被委派訂單的機會會比“即時上線模式”高。

這已經是美團第二次進軍香港外賣市場了。早在2018年,美團就曾計劃拓展香港外賣市場,但該計劃因為香港不允許電動車上路、外賣運力無法保障而擱淺。

如今時隔五年卷土重來,體現出香港這片市場在美團外賣戰略中的重要性。

CFF20LXzkOwkMceRJxnH8iaqGhs5pZdVQ5WJGHMiaLicOL0AuY1GiaxIicoT0zd3Xnygk0QxAbw1q1lUpYNq6fNnRWQ.jpg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外賣出海第一站 美團為何選中香港?

雖然是餐飲愛好者的天堂,香港卻并非外賣成熟市場。此前,外賣平臺Uber Eats、HKTV Express在香港市場的探索均以失敗告終,這也意味著,進軍香港市場并非易事。

一位在港學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香港的主要外賣平臺是Deliveroo和Foodpanda,一般點外賣會看哪個平臺便宜選哪個,但是在他周圍很少有人點外賣,因為“點外賣配送費高,對一個人吃不太友好,除非一班人一起吃。”

該學生提供的一份“香港外賣平臺選擇攻略”顯示,Deliveroo合作餐廳數目超過6500家,超過50港元的訂單配送費一般約為20港元,同時另收取2港元服務費;Foodpanda合作餐廳數目超過7000家,收取15港元以上的送餐費,會提供限定免運費優惠。

相比之下,內地的外賣配送費用實惠太多。以美團為例,平臺上大部分餐廳的配送費為2-3元,僅為香港外賣配送費的1/8。或許因為人力成本較高,香港當地人更習慣于打電話跟自己比較熟悉的餐廳訂餐,直接由餐廳配送,或者下樓買,香港的社區配套很全,底商餐飲豐富。

不過早在去年,美團就已經計劃開拓香港外賣市場,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在三季度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提到,香港是一個很好的試驗場,是可以用來試驗美團基于全球的基礎設施和實踐路徑。同時,他表示美團外賣在香港是一個非常早期的嘗試,只是小規模的試點項目。

對于挑戰,王興也有預見。“香港和內地的餐飲服務市場是有差異的,我們的配送模式可能也會有所不同。我們的團隊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我們在香港使用的運營模式和策略可能會發生變化。在當前的宏觀環境下,我們將審慎嘗試,并希望通過一些小投入和新嘗試來建立我們的境外組織能力。”王興說。

不過,美團外賣的進入,必然會與Deliveroo和Foodpanda兩大平臺正面競爭,這會不會引發香港當地的外賣大戰甚至是價格戰?

對此,莊帥認為,香港市場會不會發生價格戰,主要看市場的接受情況,以及不同企業的財力。價格戰在內地市場早期的外賣市場競爭中作用比較大,但是在香港這種非常成熟的發達地區市場還是否有用不太好說,因為消費者更關注配送質量和服務,對價格的敏感度或許不高。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互聯網公司全球化再出發

在業內看來,美團的各項業務皆有進軍國際的可能性。早在2017年,王興就用“上天、入地、全球化”幾個字總結了未來科技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公開報道顯示,美團早在2016年就開始了全球化布局。2016年底,美團成立了海外住宿項目,2017年2月正式推出海外住宿業務;2018年起,美團聚焦“Food+Platform”基本盤的海外投資,還參與了印度外賣行業的核心玩家之一Swiggy的1億美元融資項目;此外,美團打車業務的版圖也擴張到了海外。

如今美團最“重”同時也是最主要業務——外賣業務走出全球化的第一步,也進一步釋放出美團將加速全球化的信號,而且從外賣業務來看,美團似乎也到了必須走出去的階段。

內地市場方面,雖然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優勢明顯,但是隨著越來越多跨界者的入局,外賣市場的競爭也正在激烈。今年以來,抖音對外賣業務的探索加速,微信平臺也在部分城市推出“門店外送”切入外賣服務;2月20日,也有消息稱阿里巴巴生活服務板塊下餓了么到店業務將與高德合并,以一種新方式加入本地生活之爭。

2022年618期間,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接受采訪時稱,正在研究進軍外賣行業的可能,或將“按需推出外賣服務”。不過,目前“京東外賣”還未有進一步動作。

本地生活尤其是外賣市場可以用“神仙打架”來形容。

而自身業務方面,流量見頂和外賣業務增速放緩也讓美團急于尋找新的增量空間。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到去年第一季度,美團的外賣營收、交易筆數同比增速已在逐季放緩。而在去年第二季度,美團在財報中單獨披露外賣業務的收入、成本和單量數據,并將外賣與閃購業務合并呈現。

不過隨著國內業務的成熟穩定,出海也是所有互聯網公司共同的探索方向,去年9月1日,拼多多正式上線跨境電商出口平臺Temu,第一站選址美國;同樣在9月,華為云、阿里云接連在泰國曼谷發布了出海計劃,除了美團之外,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國內互聯網巨頭的出海動作也逐漸頻繁。

“全球化應該是中國企業未來十年的大課題。”莊帥表示,在走出外賣業務出海第一步之后,業內也期待美團的更多動作。

記者|趙雯琪?編輯|劉雪梅??孫志成??蓋源源 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