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8 22:06:42
◎隨著基金容量的擴大,無論是在基金總體規模還是在不同類型的基金之間,基金經理已成為一種緊俏的生產要素頻繁流動,以2022年公募基金經理變動人次來看,已超800人次,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保持歷史高位。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葉峰
隨著基金容量的擴大,無論是在基金總體規模還是在不同類型的基金之間,基金經理已成為一種緊俏的生產要素頻繁流動,以2022年公募基金經理變動人次來看,已超800人次,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保持歷史高位。
但無論是創業“奔私”,還是轉戰其他公募基金,人才流動的背后亦有來自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投資風格和理念的差異或也為基金經理的新老交替帶來不確定性。不過,也有部分跳槽者的業績被外界認可,為投資人審視經理變動、決策投資提供了借鑒。
年內公募基金經理變動已超800人次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變動漸趨頻繁,統計發布基金經理變動的公告,單日突破20則的已不是新鮮事。
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28日,年內公募基金經理變動已達838人次,包括新聘和離任基金經理數,這一數據雖較去年同期統計的895人次有所下降,但總體依然保持較高態勢。
這也并非今年以來才出現的情況,而是隨著我國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同期基金經理變動的人次也在增長。像早期的開放式基金迅速發展、QDII基金業務廣泛普及、公募REITs以及養老FOF等,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公募基金創新投資方式,也錘煉出專業型基金經理。
根據銀河證券的研報統計,大約20年前,我國就已經開始出現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彼時正值開放式基金蓬勃發展之時,人才的流動多是從封閉式基金流出,但總體上還是公募界內部流轉,分流到私募或券商資管的還是少數。
不過從近些年的變化看,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動更趨多元,不少公募“老兵”奔私創了業,也有的是從私募、券商等轉來公募基金任職,特別是一些過往業績比較好的基金經理,索性跳出老東家,投奔到新獲牌照的公募基金公司。
對于基金經理的高頻變動的原因,曾有公募界人士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面談時表示,一方面可能來自于個人職業規劃的考量,另一方面或也與公司薪酬待遇及績效變動有關,尤其對于權益投資而言,周期輪動和排名考核的壓力已讓不少公募人士轉戰私募。
離職經理當中“創業派”多于“加盟派”
公募經理的離職在業內不算新鮮事,但就速度和人數規模來看,近年來已呈現升高的態勢,據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28日,今年以來離任基金經理數量達271人。而相關統計早在2021年就已經達到322人,超過2015年創歷史年度新高。
今年1月,興證全球基金原副總經理、明星基金經理董承非離任并選擇“奔私”;1月同期,華安基金原投資總監、明星基金經理崔瑩因個人原因離職,后加入私募機構;3月,農銀匯理基金旗下名將、2020年度公募“冠軍”趙詣離職,后加入個人系公募泉果基金;中歐基金原明星基金經理周應波官宣離職,并創立私募基金公司;5月,易方達百億頂流林森離職,同樣選擇加入私募機構。
卸任離職的經理越來越多,外界也在關注該群體的去向。據招商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截至今年年中,大約七成的基金經理離職后選擇“自立門戶”,而有三成選擇加盟私募平臺。
從這些基金經理奔私后的產品管理情況來看,招商證券統計指出,以發行主觀多頭私募產品為主;并以主觀多頭策略為主,達3717只,占比超過四分之三。此外,債券策略、組合基金、股票多空、相對價值等偏穩健的產品也占一定比例,合計占比達17.32%。
從業績表現來看,雖然存在分化,但研究表明,這一差距正在縮小。招商證券分析指出,從收益分布情況看,公奔私基金經理收益表現分化較為顯著,近1年收益水平在5%和95%分位的基金經理業績表現相差近60%,近3年收益差達173%,近5年收益差達246%。
但總體來看,公奔私基金經理的收益中位數水平大幅跑贏同類平均和市場指數。分年度來看,公奔私基金經理收益分化程度有收斂趨勢,收益差從2020年的103%降至2021年的78%。
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曾公開表示,公募奔私在營銷上具備明顯的優勢,在公募基金積累的良好業績很容易受到渠道方青睞,而在奔私后業績并不十分突出,除了受制于投研團隊的改變,在追求相對收益到絕對收益的過程中,也可能對基金收益產生一定的影響。
投資者應在變動中把握投資機會
當然,仍有一些離任的基金經理留在公募發展,亦或是轉戰多地之后又重回公募界。但由于個人投資理念和投資風格的差異,并非所有履新的跳槽者都能適應新的資產配置方案。
銀河證券分析指出,這種調整需要基金經理真正適應并落實到基金資產配置的設計和倉位布局上來,克服在前后投資風格磨合過程中帶來的交易成本增加,以及對基金業績造成實質性影響。
因此對于基金管理人的跟蹤和評價是對基金既往業績和預期業績進行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從中也可觀察履新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水平。
以招商核心競爭力A為例,基金經理朱紅裕今年4月13日擔任該基金經理一職,此前他曾在國投瑞銀基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弘尚資產、招銀理財任職。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27日,該基金年內凈值增長率已達47.37%,在所有混合型基金業績排名中位列第三。
當然,朱紅裕現是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招商核心競爭力也是他來到招商基金之后管理的新發基金。
而前中郵基金“老將”楊歡在今年7月加盟嘉實基金后,為嘉實創新成長帶去更多生機。該基金是一只全市場配置的大盤成長風格基金,這與楊歡此前在中郵的投資風格相近,專注中小盤、創藍籌及新興產業方向。楊歡在7月14日接管之后,凈值繼續維持上行態勢,并在10月底探至階段性高點,單位凈值曾達到1.3110元/份,彼時收益率水平一度超越嘉實創新成長基準和滬深300。
細看這兩只基金不難發現,管理業績的成功不僅需要新任基金經理經驗老道,也需要在投資風格和理念上同新基金相契合。有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從基金經理過往的風格和成績,以及基金的結構和偏好,綜合分析基金經理的變動對產品的影響。履新后的業績變化不一定能馬上驗證經理能力的好壞,但拉長周期來觀察,一定是業績說了算。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56417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