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07 00:49:26
每經編輯|孫志成 蓋源源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文學院宣布, 將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 。
安妮·埃爾諾是法國當代著名女作家,1940年出生于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利勒博納。她的文學作品大部分是自傳體,與社會學保持緊密關系。她已出版的中文譯作有《悠悠歲月》《一個女人》。
安妮·埃爾諾在諾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過童年。她起初在中學任教,后來在法國遠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繼續寫作。埃爾諾從1974年開始創作,至今已出版了約十五部作品。《位置》《一個女人》等作品用細膩、傷感的筆觸生動描繪了出身貧寒的父母如何為使自己及下一代擺脫社會最底層的卑賤地位所進行的充滿失落、絕望、希冀、夢想的奮斗過程,準確、客觀地再現了法國當代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在心理、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價值觀方面的巨大差別,同時也以極其痛苦和矛盾的心情,真切表達了對父母及故鄉愛恨交加。
而《悠悠歲月》這部歷經二十余年思考和推敲的杰作,使她當之無愧地居于法國當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瑞典學院評價妮·埃爾諾,“憑借著巨大的勇氣和敏銳的觀察力,安妮·埃爾諾揭示了 階級 經歷的痛苦,描述了羞恥、羞辱、嫉妒以及無法看清自己是誰的困境,她取得了令人欽佩和持久的成就。”“安妮·埃爾諾相信寫作的解放力量。她的作品毫不妥協,用平實的語言將一切講得清清楚楚。”
據北京青年報,長篇小說《悠悠歲月》獲人民文學出版社21世紀2009年度 最佳 外國小說獎。
因為中文版的出版,安妮·埃爾諾在2009年7月16日還特意寫了致中國讀者的信。
以下為節選:
2000年春天,我來到中國,先到北京,后到上海。我應邀在一些大學里談了自己的寫作。你們的國家——中國,我在童年時就多少次夢想過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在一些把腳緊裹在小鞋里的女人、背上拖著一條大辮子的男人當中……當然,在近十年里,一些影片、紀錄片、書籍,改變了我簡單化的觀點,但只有在這個五月的早晨到達北京的時候, 這種由意識形態的偏見和杜撰、虛構的描述所構成的模糊一團才煙消云散 。
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鬧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園的寧靜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樓旁邊呼吸著平房的氣息。我注視著一群群小學生,被貨物遮住的騎車人,穿著西式婚紗拍照的新娘。我懷著一種親近的感覺想到“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歷史不一樣,但是我們在同一個世界上”。我看到的一切,在卡車后部顛簸的工人,一些在公園里散步的——往往由一個祖母、父母親和一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和我當時正在撰寫的、你們拿在手里的這本書產生了共鳴。
圖片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官網微博
在中法兩國人民的特性、歷史等一切差別之外,我似乎發覺了某種共同的東西。在街道上偶然與一些男人和女人交錯而過的時候,我也常常自問他們的生活歷程是什么樣的,他們對童年、對以前的各個時期有著什么樣的記憶。我會喜歡接觸中國的記憶,不是在一切歷史學家的著作里的記憶,而是真實的和不確定的、既是每個人的又是與所有人分享的記憶,是他經歷過的時代的痕跡。
我的希望是我的小說《悠悠歲月》——譯成你們的語言使我充滿喜悅——能使你們,中國朋友,接觸一種法國人的記憶。一個法國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人所熟悉的記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今天的記憶,在各種生活方式、信仰和價值方面,比他們幾個世紀里的祖先有著更多的動蕩。一種不斷地呈現一切事件、歌曲、物品、社會的標語口號、集體的恐懼和希望的記憶。它根據對從童年到進入老年的各種不同年齡所拍攝的照片的凝視,同樣勾勒了社會的進程和一種生活的內心歷程。
在讓你們沉浸于這些你們也經歷過——也許不一樣——的歲月的時候,愿你們能感到,其實我們完全是在同一個世界上,時間同樣在無情地流逝。
——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安妮·埃爾諾《悠悠歲月》吳岳添譯
編輯|孫志成 蓋源源
校對|劉小英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官方微博、央視新聞、中新網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