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IIGF觀點 | 解讀《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三大著力點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5 19:29:46

每經特約評論員 施懿宸 任玉潔 傅奕蕾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簡稱《指引》),自6月1日起執行。《指引》旨在促進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綠色金融、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無論從戰略高度還是實操指導方面,均有重要意義。

基于對《指引》的理解,未來銀保金融機構及相關監管部門可重點從如下幾點發力,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一是從戰略高度布局“1+N”的綠色金融發展思路;二是將環境、社會、治理(ESG)風險管理的能力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三是推動構建有利于銀保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監管環境。

《指引》中的重要理念

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定調銀保綠色金融發展主旨。《指引》在開篇第三條即明確提出“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為銀保定調綠色金融發展目標、構建綠色金融發展路徑、開展綠色金融市場業務等提供鮮明指導。自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再到2016年《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出臺,通過“十三五”時期“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市場實踐相結合,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雙碳”目標提出后,以綠色金融體系完善為代表的金融供給側改革步伐持續加快,在有基礎、有目標的背景下,本《指引》開篇明義,將綠色金融作為銀保發展的戰略之一,是基于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目標與發展能力的重要結論,對于引導、帶動銀保金融機構推進綠色金融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統籌推進、分類施策,貫穿于銀保綠色金融發展思路。“統籌推進”是對“從戰略高度推進綠色金融”的深刻闡述,是指銀保在戰略目標的指導下,需要從組織管理、能力建設、投融資流程管理、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等多角度推動,形成發展綠色金融的組合拳。“分類實施”是從業務端體現出的綠色金融發展思路,其既包括為防止“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而做出的分類決策,也包括針對客戶、項目的細分管理,其本質反映出綠色金融發展要從“業務擴面”向“業務細化”拓展,對于提高綠色金融發展質量有積極作用。

金融支持、風險防范與自身管理,構成銀保綠色金融發展路線。《指引》明確指出銀保機構要“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防范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提升自身的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這確立了銀保機構分別從金融支持、風險防范、自身管理三方面落實綠色金融戰略的重要路線。“金融支持”是指持續貫徹對綠色領域的支持要求。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8.07萬億元,同比增長38.6%,比上年末高5.6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6個百分點。綠色金融增量投資趨勢顯著。“風險防范”是指“防范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風險防范是將綠色金融中蘊含著的風險管理理念向各類金融投資中傳導的重要表現,體現了從先期正向的“投向綠色領域”向負向的“綠色風險管理”拓展,其不限于對綠色投資的深化,更多強調要防范金融各類投融資中潛在的環境、社會、治理風險,是綠色金融理念的進一步深化。“自身管理”是指從金融機構自身綠色表現切入,以實現運營的碳中和為最終目標。

兼顧經濟安全與金融安全,是銀保綠色金融發展的隱性前提。《指引》中蘊含著對經濟安全與金融安全的重要關注。如“在保障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同時,漸進有序降低資產組合的碳強度”的要求,對于指導銀保機構開展低碳投資有重要意義;“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在依法合規、有效控制風險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推動綠色金融流程、產品和服務創新”等要求則強調了綠色金融發展并不意味著忽視金融本身對于風險與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明確“對涉及重大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信貸客戶和投資項目,應當在合同正文或附件中要求客戶提交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報告”,這是以金融發展推動市場主體強化安全意識、共促經濟安全與金融安全的積極實踐。

《指引》中的環境、社會、治理風險

強調環境、社會、治理風險的識別與管理是《指引》的顯著特色。《指引》總則第四條即明確提出對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進行有效識別、監測、防控等,要關注客戶(融資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應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設、生產、經營活動中可能給環境、社會帶來的危害及引發的風險。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即ESG風險的識別與管理等相關內容在《指引》中共被提及達33次,足以見此次《指引》對相關風險的重視。隨著氣候變化和資本市場環境變動帶來的風險敞口增大,將ESG逐步納入風險管控和項目管理中對于平衡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多方位需求,防范金融風險等將有積極意義。

表環境、社會、治理相關的主要內容

更進一步的,《指引》實則從金融活動服務前、金融活動服務中及金融活動服務后,為銀保金融機構開展ESG風險的識別與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指導思路。

圖1環境、社會、治理風險的應用

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發展建議

基于對《指引》的理解,未來銀保金融機構及相關監管部門可重點從如下幾點發力,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一是從戰略高度布局“1+N”的綠色金融發展思路。構建銀保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1+N”實施體系,“1”即代表將發展綠色金融納入機構戰略;“N”即代表從組織管理、制度建設、能力培養、投融資流程、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等幾大維度分別構建支持戰略落地的實施路徑。在戰略引導下,制定綠色金融目標及相關執行流程和機制、建立綠色金融專業部門并充分授權、設置專崗并在績效考核中充分體現綠色金融實施情況;根據國家綠色低碳發展規劃以助力污染防治攻堅為導向,完善、細化投資政策;高度重視環境、社會、治理風險管理;充分披露綠色金融發展情況。

二是將環境、社會、治理(ESG)風險管理的能力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銀行保險機構應將環境、社會、治理風險的識別和管理融入綠色金融活動的全流程中,實現投前風險識別與分類,投中差異分配與管理,投后動態監控與追責。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ESG識別與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綠色金融管理服務水平與效率。同時關注不同背景下ESG風險的特點,如“一帶一路”綠色低碳建設等,增強國際合作中ESG理念的應用意識與能力。

三是推動構建有利于銀保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監管環境。要重視強化金融與各個部門的聯通協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為銀保開展綠色金融活動提供便利。同時可將綠色金融實施效果作為銀行保險機構監管評級、機構準入、業務準入、高管人員履職情況的重要參考,其實質就是建立激勵綠色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

作者施懿宸系中財綠指首席顧問;任玉潔、傅奕蕾系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ESG研究員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0033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ESG投資 銀行 保險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