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29 22:54:19
每經記者|黃宗彥 北京報道 每經編輯|陳俊杰
5月28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中國ESG論壇2022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ESG與雙碳戰略”,探討ESG與雙碳戰略主題的理論新成果、實踐發展及政策制定。每日經濟新聞作為論壇官方合作媒體,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上市公司ESG評價研究》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
其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評價研究中心主任王凱就ESG評價指標體系搭建、研究對象及研究成果作了介紹。在他看來,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城市,在踐行雙碳戰略的背景下都需要一套符合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評價體系,通過該評價體系可以引導企業和城市更好地提高可持續綠色發展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治理指標為評價基礎
當前,我國的ESG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除了報告披露所需的標準化體系搭建外,建立一套大部分企業所認可的評價體系亦迫在眉睫。
對此,中國ESG研究院評價研究中心以前期出版專著《國內外ESG評價與評級比較研究》為基礎,參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研制的中國企業ESG披露“1+N”標準體系,在E(環境指標)、S(社會指標)及G(治理指標)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包含3層結構的評價指標體系。
王凱介紹稱,在該ESG評價體系中,G(治理指標)分為治理結構、治理機制和治理效能。其中包含的具體內容是社會公眾非常關心的重要信息,如公司股本結構、董監高組成、商譽/凈資產、關聯交易等。該指標能夠進一步影響環境指標和社會指標,是評價體系的基礎,因此被賦予權重占比也是最大。
而從ESG評價前100名的企業結果來看,信息披露較完善的公司也相應排在前列。數據顯示,ESG評價前100名企業中,發布ESG報告及相關報告(包括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占比達99%,明顯高于上市公司整體情況,后者占比26.9%;而ESG評價前100名企業中,發布專門ESG報告的公司占比為37%,也遠高于上市公司整體情況,后者占比僅為1.6%。
王凱認為,企業積極開展ESG實踐并做好披露工作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本身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能幫助投資者將ESG信息作為投資決策依據。
而這與即將到來的全面注冊制核心,即全方位實施信息披露的理念不謀而合。換言之,今后一個公司的投資價值,與其信息披露的完整程度將有較大關聯。
“針對投資機構而言,我們的評價結果以及分析表明,ESG表現好的企業在財務指標、投資收益、投資風險上相對來講都要比上市公司的整體情況更好一些。所以,投資機構可以在設計相應的投資策略時考慮ESG因素。”
ESG評價助推綠色發展
通過對上市公司進行ESG評價有利于其在自我約束及社會監督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可采用類似的手段進行提高。
王凱表示,雙碳戰略要求城市必須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但目前中國城市之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亟待制定一套適用于新時代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同樣,該評價體系從環境(E)、社會(S)、治理(G)三個方面搭建,選取337個城市作為評價對象。
結果顯示,若以秦嶺-淮河地理分界線為基準,可將我國劃分為南方與北方地區。其中南方城市在可持續發展能力排名前100名的占比中明顯優于北方城市,比例分別為81%與19%;且南方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前100名的城市數量占本地區城市數量的比例也明顯優于北方城市,占比分別為44.8%與12.2%。
而以經濟區域劃分為標準,可將我國劃分為東北部、西部、中部以及東部地區。其中東部與中部地區在可持續發展能力前100名的占比中明顯優于其他區域,比例分別為49%與31%;且東部與中部可持續發展能力前100名的城市數量占本地區城市數量的比例也明顯優于其他區域,占比分別為55.06%和37.8%。
當然,該評價體系下顯示的結果與我國當前產業結構分布有一定關系,即重工業及能源生產多分布在北方和中西部地區,該類型產業具有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特點。而隨著中國西部與歐亞大陸的貿易頻繁度增大,以及在防污、減排的政策推動下,這一局面將得到有效改善,城市之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差距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小。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王凱建議,在環境方面,繼續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在社會方面,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會保險覆蓋率;在治理方面,提高政府新媒體建設水平,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政府信息披露水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