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5 13:58:42
◎近年來,海外業務越來越成為券商的重要發力點。但隨著新冠疫情的擾動與海外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中資券商出海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何劍嶺
圖片來源: 攝圖網_501477761
A股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漸近尾聲,上市券商曬成績也即將劃上句號。
近年來,海外業務越來越成為券商的重要發力點。但隨著新冠疫情的擾動與海外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中資券商出海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上市券商年報對2021年海外經營情況進行梳理后發現,2021年券商出海仍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各大券商之間的分化已經異常劇烈。有的賺得盆滿缽滿,也有的用虧損買到了教訓。
從營業收入的角度來看,目前已公布正式年報的券商中,海外營業收入絕對金額排名第一的是海通證券,2021年高達90億元;其次是中信證券,達到73.23億元;中金公司排名第三,為70.92億元。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排名第四到第六位,海外收入金額分別為63.08億元、25.79億元、19.32億元。
上市券商2021年海外營業收入金額排名(數據來源:每經記者統計)
收入占比方面,中金公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海外業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例排名前三,均超過10%。其中中金公司境外收入占比達到23.54%;海通證券達到20.83%;華泰證券為16.64%。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別為9.57%、6.02%和5.37%。
上市券商2021年海外營業收入占比排名(數據來源:每經記者統計)
海外收入成長率方面,光大證券排名第一,同比增幅達到321.09%;其次是興業證券,達到137.14%。華泰證券、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國銀河、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同比增幅均達到兩位數。
上市券商2021年海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排名(數據來源:每經記者統計)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數據均由記者從年報中手工統計,力求準確。但各大券商在披露海外收入時口徑有所差異,部分披露于“管理層分析與討論”中的“主營業務分地區情況”環節,部分披露于“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分析”章節,部分則在“其他說明”之“地區交易”中以“對外交易收入總額”列示;且上述數據未考慮合并報表抵消部分。因此最終數據若有偏差,仍以公司口徑為準。
總體而言,在海外布局較早的龍頭券商仍然優勢明顯。以海通證券為例。海通證券國際業務主要通過收購的海通國際、海通銀行,以及設立的上海自貿區分公司運營。在年報中,海通國際披露,境外股權融資業務方面,海通國際證券繼續保持在港投行標桿地位,完成47單港股股權融資項目,承銷規模43億美元,承銷數量位列港股第三;完成39個IPO項目,承銷規模29億美元,承銷數量及規模均位列港股第二。
但與此同時,部分券商陷入了海外營業收入放緩、利潤率下降的境地。海通證券、國元證券、申萬宏源、國泰君安、廣發證券、中泰證券均出現了收入同比負增長,而東方證券、中原證券的海外營業收入則均為負數,分別為-432萬元、-1.76億元。
與去年業績比較,申萬宏源、中泰證券、東方證券、中原證券均出現了海外業務收入同比虧損。
申萬宏源境外業務主要由子公司申萬宏源(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其2021年的凈利潤為-9786萬港元。而在“管理層分析與討論”中披露的“主營業務分地區情況”顯示,雖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0億元,但其營業利潤為-9939.61萬元。申萬宏源未對申萬宏源(國際)為何出現虧損做過多說明。
東方證券的國際業務平臺為全資子公司東方金控,東方金控旗下則設有子公司東證國際。東方證券在年報的主要控股、參股公司環節披露,至2021年12月31日,東方金控總資產港幣204.10億元,凈資產港幣22.68億元;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港幣-0.05億元,凈虧損港幣2.88億元。其“管理層分析與討論”中披露的“主營業務分地區情況”環節也顯示,公司境外子公司的收入為-432萬元,營業成本為2.24億元,應該指的就是上述東方金控。
相比2020年,東方證券國際業務出現大幅滑坡。記者查閱2020年年報后發現,2020年東方證券海外業務收入4.78億元,同比下降5.37%;營業成本為2.46億元,同比下降9.9%。當年公司海外業務營業利潤率達到48.43%,同比增加2.59個百分點。
中原證券在“主營業務分地區情況”環節中表示,2021年境外子公司的營業收入金額為-1.76億元,營業成本為7600萬元。而在“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分析”中表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州國際總資產為13.74億港元,凈資產8.04億港元;2021年,實現收入及其他收益-1.39億港元,凈利潤-3.04億港元。
中原證券已經連續第三年出現境外業務虧損。2019年中州國際營業收入為-1.6億元;2020年,中原證券境外業務收入為-0.30億元;營業支出為0.67億元;營業虧損0.97億元。
中原證券這樣解釋中州國際虧損原因:因疫情持續、港股市場波動等不利影響,以服務內地客戶為主的持牌公司業務受到重大影響,業務收入下降。此外,歷史風險項目公允價值調減及計提減值對經營結果產生階段性影響。不過,中原證券沒有提及哪些項目導致了中州國際連續第三年虧損。
目前而言,中泰證券海外業務虧損最多。年報顯示,中泰證券的海外業務由子公司中泰國際負責。中泰國際2021年凈資產14.50億元,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2.73億元,營業利潤-7.95億元,凈利潤-8.04億元。
中泰國際也是連續兩年虧損。2020年中泰證券年報顯示,當年中泰國際凈利潤-1.18億元。也就是說,僅僅兩年時間,中泰國際虧損高達近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2021年中泰國際出現巨虧的原因,中泰證券比中原證券還惜字如金:“2021年,因持有的境外地產美元債出現兌付風險,中泰國際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導致中泰國際業績虧損。”
一份年報頁數眾多,上市公司在競爭優勢、經營亮點方面濃墨重彩,在風險點上惜字如金,投資者倒也習慣。但在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全面注冊制即將到來背景下,投資人顯然希望作為中介機構的券商,在披露自己的報告時也能做到全面而詳盡。
《21世紀經濟報道地產課題組》曾做過一個《與時間賽跑美元債查詢》的小程序。從中記者發現,截至2022年2月,發債總額方面,恒大、佳兆業、碧桂園目前存續債總額均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最高的是恒大,達到207億美元。
2021年以恒大為代表的地產債先后爆雷,美元債更是重災區,恒大、佳兆業、花樣年、陽光城等均爆出美元債違約。中泰國際出現高達8億元的虧損,所提到的“因持有的境外地產美元債出現兌付風險”,沒有指名道姓,但必定是踩中其中一個甚至幾個大雷。
申萬宏源研究報告曾指出,2022年是地產美元債到期高峰,2022年地產美元債到期金額折算為人民幣約為3787億元,較2021年大幅增長40%。分季度來看,2022年Q1~Q3均為地產美元債到期高峰,折算為人民幣單季度到期規模約為1000億元人民幣。目前披露的信息也未知中泰國際對地產美元債的信用減值計提是否充分,因此無法判定中泰國際在財務上所面臨的地產美元債風險是否釋放完畢。
年報畢竟是過去的成績。進入2022年,內資券商出海在宏觀環境上似乎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局面和更多的不確定性。
2022年至今,受國際地緣政治動蕩及疫情反復影響,國際市場較為波動,全球市場融資腳步顯著放緩,歐美及港股市場皆呈現不穩定性。尤其是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作為內資券商出海“橋頭堡”的港股市場融資表現降至冰點,融資規模大幅下降。一季度僅有16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融資規模僅為19億美元,同比下降90%,IPO發行認購和后市表現較為清淡,反映出投資者普遍持保守觀望態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關注海外市場的業內人士看來,經過了最初的不確定性后,2022年海外資本市場其實機遇與挑戰并存。尤其是中概股回歸,可能為內資券商出海帶來一次較為確定的機會。
4月上旬,安永發布了一份題為《TMT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熱行動與冷思考》的報告。在報告中,安永明確提出,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面臨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和要求,甚至有一定程度的退市風險。在此背景下,TMT中概股回歸浪潮將至,未來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將會越來越多,
安永指出,2020年,中國TMT企業IPO數量總計164起,較2019年全年增加近58%;而2021年中國TMT企業IPO數量總計152起,融資總額達3654億人民幣,彰顯出中國資本市場對TMT企業的關注和吸引力。相關企業的業務場景根植于中國市場,其商業模式和發展前景也最能獲得中國消費者和中國投資者的理解。這些創新的TMT企業不再需要尋找一個海外的參照系統來獲得估值,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能夠清晰地理解其價值。因此,回港二次上市水到渠成且成為大勢所趨。
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來,已有11只TMT行業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時通過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實現回歸。已回歸港股的11家TMT企業市值均在30億港幣以上,美股上市時間大于3年。其中,10家TMT公司美股上市時間大于5年,包括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百度等。
安永指出,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以及當前美股監管趨緊、港股監管趨松的形勢下,可以預見,更多的TMT中概股將重新審視港股市場。考慮到對沖美股市場上中概股的不確定風險、進一步多元化股東結構、保持穩定的市值等因素,未來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將會越來越多。同時,隨著國內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市場環境逐漸改善,包括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以及北交所在內的A股市場對部分在美中概股的吸引力也將進一步增加。
安永上述觀點也與內資龍頭券商不謀而合。
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陳永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也觀察到,從發行人方面,計劃赴港上市的發行人熱情不減,中金香港保薦承銷的港股項目儲備充足。我們預期未來會有更多海外上市中概股、優質新經濟企業及國際發行人考慮來港上市。”
根據陳永仁提供的數據,一季度從券商IPO承銷金額來看,中金公司承銷金額穩居榜首,行業龍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IPO保薦家數方面,中金公司擔任了7家IPO的保薦人,拔得頭籌;擔任IPO全球協調人家數方面,中金公司以5家的數量排名第一。
此外,陳永仁強調,得益于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持續穩步推進,中金仍對海外業務發展充滿信心,并且海外業務的機會不僅局限于港股市場。
具體來說,首先,今年推出的擴大版的中歐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會帶來不少A股上市公司赴歐洲市場發行存托憑證并上市的業務機會,同時歐洲的企業也會更多地關注中國的資本市場。“近期中金公司作為獨家保薦人完成的意大利法拉帝公司的港股IPO,就是一個典型的歐洲企業利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發展的案例。我們將高度關注這一新產品所帶來的比較確定性的機遇。”
其次,近期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明確提出的“中國政府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中資企業境外上市的信心。“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中資企業在恢復赴美上市的工作,中美關于審計底稿檢查的相關監管合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中金公司將繼續積極服務中資企業在境外資本市場進行上市融資,助力企業走出去。”
最后,除歐美等發達市場以外,今年中金公司還將格外關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開拓和服務,特別是東南亞、韓國、南美等地。“我們在積極地尋求在這些地區開設分支機構和部署團隊,也一直在積極地服務這些地區的優秀企業,幫助他們融資以及對接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資本市場。”
陳永仁最后總結稱,總而言之,雖然有很多地緣政治因素所帶來的挑戰,但隨著我國不斷地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擴大開放,中金對國際業務的發展前景非常有信心,將在2022年堅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同時也會高度關注美聯儲加息縮表以及俄烏沖突對資本市場、資產價格帶來的影響,這可能是需要關注的主要風險。
此外,一季度海外疫情擾動、尤其是中國香港一度面臨疫情高峰,為內資券商在海外業務展業方面造成了一定困難。內資券商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的挑戰?記者也進行了了解。
從接受采訪的情況來看,受益于金融科技的投入與線上交易發展,券商在海外、尤其是中國香港地區展業未受到重大影響。
國泰君安國際相關人士表示,隨著中國香港地區政府堅持“動態清零”,呼吁自我檢測,多管齊下切斷傳播鏈。公司自疫情開始至今,定期向員工派發最高保護力的醫用口罩。近日,公司已將自我檢測盒順利送到員工手中,并呼吁員工做好自我檢測工作,以便有效地及早識別是否被感染,提早保障自身和家人健康安全。
此外,該人士指出,面對新冠疫情,國泰君安國際將客戶的安全與高效放在首位,現已推出支持多種途徑的《非現場自主服務》,投資者與客戶可通過國泰君安國際交易寶手機APP、國泰君安富易港股通、Web版交易、7*24在線客服、客服熱線等多種非現場渠道辦理業務。公司提醒業務團隊,巧用數字化與科技手段,從傳統面對面溝通轉向以互聯網通訊與電話會議方式交流。
該人士同時指出,2021年,國泰君安國際設立金融科技(Fin-tech)業務發展部,提升集團整體的技術創新、數據治理與分析能力,賦能包括財富管理在內核心業務的高質量發展。現在國泰君安國際所提供的大部分金融服務均能夠通過電子化交易系統等線上方式完成,新冠疫情對公司的運營未直接造成重大影響。
陳永仁也表示,目前的環境下,雖然在項目開發、客戶服務、項目市場推介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影響,但得益于全球一體化的業務平臺,中金投行業務在中國香港展業并無實質困難。在港股上市公司“國際化”的背景下,鼓勵跨國公司直接或分拆亞洲(中國)業務在港股上市融資等機遇亦有待出行管控放開、疫情緩和后系統性開展,加強在各區域市場推廣力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