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2 22:16:59
每經特約評論員 吳垠
2022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關鍵年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反復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而今年中國經濟突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戰略既是應對國內外復雜局面的必然選擇,更是中國發展面臨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復雜變化、疫情發展不確定背景下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有效路徑,更是突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抓手。其中,抓好春耕,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抓緊糧食生產,保障供給,是把“三農”這塊壓艙石牢牢穩住的關鍵之舉。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是實現“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也是使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春耕、強調農忙忙于春的傳統,“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春日不忙,則全年恐無余糧。顯然,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是傳統農業的基本經驗,也是新時代重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出臺的基本依據,更是穩面積、穩產能、增效益,實現大國糧倉穩的出發點。作為新時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糧食安全是所有后續經濟工作的基礎,也是應對疫情及國際局勢不確定性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因此,春耕的發力,既意味著全年糧食等初級農產品自我供給的供應鏈有保障,也意味著中國農業生產可以繼續承載相當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這對于實現新發展格局大有裨益,這是糧為政先的必然選擇。
2021年,我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自然災害等困難,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比上年增長267億斤,繼續穩定在1.3萬億斤臺階上。2022年,1.3萬億斤的糧食產量既是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更是開啟糧食生產“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新起點基準。實際上,1.3萬億斤糧食供給是我國根據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作出的基本判斷。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生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此同時,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從收獲到零售各環節全球糧食損失率達14%,零售、餐飲和消費環節浪費率達17%,年損失達4000億美元,相當于12.6億人口一年的口糧。在這樣的全球糧食短缺背景下,我國不可能把糧食安全寄希望于進口。內部供給保證充足是中國根據本國國情出發考慮的基本糧食盤,1.3萬億斤既是中國14億多人口維持生存的口糧保證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以上),也是中國保有一定余糧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如自然災害等)的必需水平。從去年到今春的氣候變化和糧食生產情況來看,只要春耕播種及時,精心安排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注意把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及時應用到春耕及農業生產環節,全年1.3萬億斤的糧食產能完全可以實現。當然,今春全國各地普遍面臨氣溫偏低、雨雪天氣較多的情況也應該引起各農業生產地區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糧食不至于因氣候變化或一些主、客觀因素導致損耗或減產。因此,各地春耕忙也應該是一種生產督促,要盡可能避免人為因素導致全年減產情況出現。當前的核心是把糧食生產的產業鏈和創新鏈充分布局,實現糧食生產從“單一安全”向“全鏈條安全”拓展,“產量安全”向“生態安全”延伸,“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推進,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口糧自給率達到100%,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甚至超過474公斤,要持續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農時不等人,過時錯一季。為此,抓好春耕農業生產既要作為2022年經濟發展戰略施展的開局之策,又要高度重視春耕工作的細節和重點。首先,要把農業生產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提高農業的科技貢獻率,把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田間施策、技術手段應用到育種、耕作、收割、加工和流轉等各個環節。提高農業生產力、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還要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即以更少的資源和要素投入獲取更多的產出,同時使農產品更加健康,更加環保。其次,要從國家安全高度重視春耕、保障糧食安全。要按照“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耕地命脈。要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要更加注重提升品質,讓飯碗里裝更多優質糧。要適應消費需求結構升級趨勢,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增加綠色優質和特色農產品供給。健全農產品和食品質量標準體系、監管體系、檢測體系,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再次,要壓實春耕責任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突出穩字當頭,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持2022春耕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增,提高單產,注意保持國家收購和農業保險政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在春耕環節注意糧食供給結構可以及時應對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最后,從中國春耕不同區域的農產品具體特點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點是鞏固雙季稻種植面積,確保去年增加的早稻種植面積不減少。而東北、華北、黃淮海、西南、西北地區在鞏固小麥、水稻等糧食生產的同時,要因地制宜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同時要穩定大豆種植面積,豐富糧食和油料供應的結構和層次,并注意在春耕環節加大對有機和非轉基因糧食產品的播種面積,提升中國糧食供應的綠色品質,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高綠色、優質、特色糧食產品供給,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力量。
(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