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7 12:25:25
文/彭斐
作為企業級AI細分賽道上的龍頭,以及率先向資本市場沖刺的AI獨角獸,創新奇智正式在港交所登陸資本市場。
隨著招股工作完成,1月27日,有著“AI+制造”第一股之稱的創新奇智,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港股市場中也迎來了AI上市潮中的又一家AI企業新星。
值得注意的是,在AI概念股仍屬稀缺標的的港股市場,創新奇智的上市,雖只是工業、制造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小步,但卻是“AI+制造”普及的一大步,也是AI在工業、制造業尊重業務,深入業務的開始。
相關券商研報稱,市場充分認可AI賽道的長期成長性,中短期市場關注AI的應用場景和落地節奏,AI企業的落地能力成為主要分化。而展望2022年,成熟的應用場景涌現、“十四五”政策密集催化、AI獨角獸上市潮開啟將成為加速AI行業落地的三大機遇。
在創新奇智CEO徐輝看來,上市僅僅是第一步,未來,公司將更加堅定地做企業服務、賦能制造業,從技術、產品、工程、商業化、客戶成功等多方面,去助力企業級客戶,特別是制造業客戶,去降本增效、產業升級,不斷提升它數字化轉型的水平。
與此同時,隨著獨角獸們相繼走向二級資本市場的舞臺,人工智能領域也開始了一場“脫虛向實”的洗禮,隨著創新奇智的上市這種洗禮也將借力資本而悄然加速。
AI市場的火熱,并沒有因北方的深冬受到影響。1月初,“AI四小龍”的大哥商湯科技上市后的熱度還未消,虎年春節臨近之時,有著“AI+制造”第一股之稱的創新奇智又來了。
就在1月17日,深耕AI制造賽道創新奇智正式開啟全球發售。創新奇智不僅早早吸引到軟銀等國際投資機構下注,中小投資者的認購熱度也超出市場預期,在1月26日公布的配售公告顯示,公開認購超近13倍。
1月27日,在港交所登陸資本市場后,創新奇智也正式成為“AI+制造”第一股。由于創新奇智AI解決方案聚焦工業賽道,在眾多AI公司別具一格,該公司于1月27日以“AI+制造第一股”的身份正式登陸港交所。
對一家下個月才迎來四周歲生日的企業來說,創新奇智的發展速度可謂迅速。與商湯科技等“AI四小龍”相比,成立于2018年2月、創業僅4年的創新奇智,可謂AI行業的后起之秀。
2018是業界公認的人工智能商業化元年,零售、金融、交通、醫療、教育等場景化應用全面鋪開,國家也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方向。這一年2月,創新奇智誕生。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2020年收入計算,創新奇智是中國企業級AI解決方案市場上第3大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時也是中國制造業AI解決方案市場領先的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本輪AI上市潮中率先“吃肉”的企業之一,在成立僅有四年就完成上市,創新奇智的成功密碼源自何處?創新奇智CEO徐輝將創新奇智的DNA概況為4個詞—“成長性”、“差異性”、“稀缺性”和“務實性”。“成長性是第一戰略。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我們從技術、平臺、產品、商業化等方面來配置我們的資源,并且培養像白金卡一樣的優質客戶,持續產生復購,來助力我們的成長性。”
這種成長性,也直接體現在具體數據上。創新奇智披露的財務信息顯示,從2018年到2019年,創新奇智的營收從人民幣3721萬元增長到2.29億元,2020年仍然保持強勁增長直至4.62億元。2018-2020年的營收復合年均增長率252.5%。2021前三季營收5.53億元,同比2020年前三季度增長85.8%。
營收的強勁增長,也帶動了這家企業利潤的上升。數據顯示,創新奇智的毛利潤從2018年的2339萬元,到2020年已經增至1.35億元,2018-2020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39.8%。2021前三季,創新奇智實現毛利潤1.71億元,相較于2020前三季的8527萬元,同比增長100.4%。
“在過去四年不到的時間里,創新奇智證明了我們是在這個市場上高速奔跑的一輛跑車,但這個跑車是雙輪驅動。”在徐輝看來,前輪的技術研發與產品,后輪的行業化、商業化,構成了我們雙輪驅動的高速模式,去驅動我們的高速、高質量的成長。
如今,嘗到甜頭的創新奇智,對成長性則更為堅定。徐輝表示,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面向未來,我們仍舊會堅定地把成長作為第一戰略,從技術、產品、工程、行業、商業化等多方面配置要素,共同助力成長。
如今,通過策略性聚焦細分賽道,創新奇智現已發展成為國內制造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領先人工智能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提供商,2020年市場份額達2.1%,為第二名的兩倍。由此隨著此次公司成功上市,創新奇智也有了港股“AI+制造”第一股的稱號。
值得注意的是,當機器視覺類AI公司扎堆于安防、零售等領域時,創新奇智則將目光聚焦在了玩家較少,但同樣具備想象空間的制造、金融賽道之上,這也讓其在細分市場獨占鰲頭。
事實上,不同于行業之前普遍存在的“空談技術,難以落地”的窘境,創新奇智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企業級AI市場,專注于服務B端企業客戶,根據已有的應用場景來開發產品及解決方案,目前已為400多家客戶提供AI產品及解決方案。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0年中國企業級AI市場規模達約1394億元,約占整個AI市場的75.0%,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約8366億元,占比增至約80%。
總體來說,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目標市場主要分為to G和to B兩個方向。“AI to B”是創新奇智有別于第一代AI公司最大的標簽。
創新奇智成立時,嘗到人工智能“頭啖湯”的“AI四小龍”們已具備相當規模,運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在面向政府的智慧安防領域形成先發優勢。以商湯為例,2021上半年智慧城市營收占比高達47.6%,成為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創新奇智采取差異化策略,瞄準AI企業服務市場,即AI to B。當然,這與創始人的背景不無關系。作為創新奇智的CEO,徐輝擁有20多年B2B數字化經驗,曾在SAP、IBM、微軟、萬達擔任高層管理者,深諳企業服務之道。
盡管人工智能跟很多行業的結合都能帶來效率的提升、體驗的優化,系統性AI解決方案在特定行業能否落地仍然取決于該行業的數字化水平、商業化潛力以及競爭環境。因此,在服務了多個不同行業后,創新奇智最終選擇聚焦于制造業和金融服務業。
在徐輝看來,創新奇智不是選擇做一個“哪里有機會就去哪里”的獵手,而是做一個很好的農夫。我們好好地耕耘,和客戶一起成長,這樣才能夠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我們希望成為中國企業級客戶,尤其是制造企業客戶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合作伙伴。這就是創新奇智的耕耘之道。
過去三年間,通過從燈塔客戶切入市場、打造標桿項目,創新奇智已累計為400余家客戶提供基于AI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包括通過與國家級大型制造龍頭企業戰略融合,打造AI商業化落地的獨特模式,已積累大量標桿案例及行業know-how。
商業化的確立,也讓創新奇智的商業模式收到了不錯的回報。收入構成中,制造業人工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產生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最大。
招股書顯示,“AI+制造”已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2021前三季的制造業營收達2.8億,同比增長251%,“AI+制造”營收占比已提升至50%以上。
創新奇智在制造業領域的深耕,更多源自我國向制造強國趨勢的把握。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里,中國制造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正在經歷顯著增長,預計2020至202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8.3%,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預計將達到649億元。
“因為中國是制造大國,沒有人會懷疑中國正堅定地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徐輝表示,以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來賦能數字化轉型,將對中國從制造大國從制造強國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于制造業而言,“軟硬一體”的AI解決方案通常更易于部署。與傳統意義上的純軟件平臺不同,創新奇智ManuVision機器視覺智能平臺支持與工業光源、工業相機、機械手、控制器等外部硬件設備兼容,靈活集成在企業原有生產線上,無需對產線做特殊改造,降低企業應用人工智能的難度和門檻。
結合早期通過定制化解決方案加深對行業、場景的理解累積,這一高靈活性的“軟硬一體”方案也逐漸幫助創新奇智建立起了護城河。
護城河建立起來之后,徐輝對創新奇智的產品發展路線圖有更深遠的規劃。創新奇智基于自研的三大專有AI平臺,即ManuVision機器視覺智能平臺、MatrixVision邊緣視頻智能平臺、Orion分布式機器學習平臺,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的智能化產品及解決方案。總體分為兩類,一類旨在幫助客戶提升運營效率,這一組產品及解決方案大多是軟硬一體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另外一組,軟件比例更高,更注重于幫助客戶提升信息智能方面的效率,包括數據治理、需求預測、生產數字化、決策支持、市場營銷等等。從運行效率到信息智能,從軟硬結合到以軟為主,構成了一個清晰的公司定位以及產品化策略的路線圖。
按照這張路線圖,可以看出創新奇智日后的軟件交付比例會逐漸走高,這對于拉升公司毛利率和盈利水平都有助益。
商業拓展方面,憑借在“技術”和“行業理解”上建立的雙壁壘優勢,創新奇智選擇采取“1+N”合作與“1*N”的擴張模式,一旦公司從某一應用場景切入,與燈塔客戶建立AI產品及解決方案組合,其便可隨即透過在相同垂直行業提供服務接洽類似公司,在相同的行業擴張業務。
由于制造業替換成本相對較高,客戶對上游技術供應商較易形成高黏性并產生復購。而隨著創新奇智對行業、場景know-how的加強,其便可從過去的項目中抽象出共性部分,形成模塊化產品,從而帶來收入增長的乘數效應,也為公司未來的可持續經營奠定了基礎。
據Frost&Sullivan數據,2020年以收入計,創新奇智是中國企業級AI解決方案市場上第3大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中國制造業AI解決方案市場最大的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徐輝看來,受惠于新基建、“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國家政策,公司有望在制造業賽道獲得持續增長。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