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31 16:52:11
◎回顧匆匆的365天,有許多故事可以講,有不少事件值得被記住。在今年即將劃上句號之際,《每日經濟新聞》總結了創投圈八大關鍵詞。
每經記者 唐如鈺 姚亞楠 每經編輯 肖芮冬
2021年世界似乎猛踩著油門在前進,創投圈同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變化。
這一年,有機構拿著錢排隊砸醫療,有投資人在新消費的熱浪中經歷了冰火兩重天,有機構高舉“碳中和”卻不知如何布局,也有投資人見證了輝煌賽道的迅速消亡。這一年,更多的人開始強調長期主義、ESG投資;還有更多人把政策解讀、擁抱合規放在了創新之前。
回顧匆匆的365天,有許多故事可以講,有不少事件值得被記住。在今年即將劃上句號之際,《每日經濟新聞》總結了創投圈八大關鍵詞,盤點多少有些讓人猝不及防的2021年。
出版于1992年的《雪崩》將脫胎于現實世界又與現實世界平行的人造空間稱之為“元宇宙”;29年后,這一概念吸納了XR、AI、區塊鏈等日趨成熟的新技術,成為創投圈當仁不讓的新風口,2021年可謂是“元宇宙元年”。
Facebook(現已更名為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毫不掩飾自己是元宇宙的信徒,表示5年內要轉型為“元宇宙公司”,微軟、谷歌、騰訊、字節跳動等海內外科技大廠開始加碼企業級應用場景、豐富內容生態,紅杉資本、真格基金、五源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在元宇宙賽道投資不斷,希望現實疊加虛擬能激發更廣闊的商業潛能。
具體來看,VR/AR、虛擬人、游戲、社交等四個細分賽道頗受投資人青睞,超參數科技、影目科技、萬像文化、ACE虛擬歌姬等項目在今年均斬獲新一輪融資。
“今年最大的熱門賽道是元宇宙,元宇宙的出現像是打開了一個新的天窗,比較朦朧,但至少想象力非常好,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喜歡新的概念。”青松基金創始合伙人董占斌表示,元宇宙極大地迎合了大家對投資的期望,加之消費互聯網機會變少,不管是早期基金還是后期基金很多都在看這個方向。
究竟哪些公司有實力在元宇宙世界搶占先機?
今年11月,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與DST Global創始人尤里·米爾納進行了對話,后者曾因投資Facebook一戰成名,尤里·米爾納認為,元宇宙平臺只可能由那些大型公司創建,因為真正要建立核心平臺每年都需要投入幾十億美元或者更多,而且需要持續投資10~20年,這種做法只有大型企業才能做到。元宇宙不僅對軟件,同時也對新的硬件開發,甚至是新的處理器有要求,而硬件投資同樣需要很大的投入。另一方面,元宇宙是一個極為開放的環境,需要圍繞這些硬件做大量的應用程序開發。
2021年“碳中和”同樣迎來了“投資元年”,一場與“時間較量”的投資拉開帷幕,ESG投資也隨之站上風口。這一年,創投資本聞聲而動,賽道投資融資規模屢創新高。
其中,以紅杉中國、高瓴資本、深創投等為代表的巨頭資本空前活躍,爭相布局。10月,沈南鵬就公開表示,碳中和正在全球興起一場綠色工業革命,其重要性不亞于歷史上任何一次工業革命。產業和投資將形成更加緊密的聯動關系,并成為整個碳中和轉型中最為重要的動力鏈條之一。
據了解,高瓴在2020年也成立了專門的氣候變化投資團隊,推出了專項的綠色基金,這也是股權投資領域率先以綠色產業碳中和為投資主題的純市場化的投資基金。
對此,也有投資人即表示,單一的能源結構改變并不能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背后是人類活動、生活方式的變革,因此需要新興技術、新模式的不斷推進、助力。對投資而言,這更是一條時間跨度長達40年的長坡賽道,私募股權投資將是其長期的助力來源之一,但這條投資體量巨大的賽道給PE/VC帶來的不僅是資金實力和投資眼光的挑戰,也是一場關于時間和耐心的較量。
2021年,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橫空出世,資本市場向“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拋出了融資的橄欖枝,不僅將助力創新型中小企業打通直接融資渠道,VC/PE行業也迎來長期利好。
從市場定位而言,北交所聚焦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與主板、科創板和創業板形成錯位格局。截至12月30日,北交所共有82家上市公司。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曾向每經記者分析道,IPO退出最為投資人所熱衷,但在過去處于快速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很難登陸資本市場,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將為這些企業提供更多上市機會,VC/PE退出的渠道更豐富、通暢,退出節奏也將更快,其資金使用效率、投資收益率等將有所提升,對VC/PE行業是一個長期利好。
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鄺子平也曾在公開場合感慨道,如今在中國,基金在退出端空前順暢。“科技領域的資本非常充裕,無論是市場化的風險投資基金還是政府主導的各類產業引導基金,對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支持程度都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退出端也是空前順暢。”
VC/PE在緊密連接科技創新、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北交所的推出令從業者備受鼓舞,退出渠道的進一步打通使得“募、投、管、退”的循環更良性、正如投資人所期待的,“有活躍的二級市場,就會有繁榮的一級市場”。
2021年,市場上不再缺錢成為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共識,經濟恢復和VC/PE支持的IPO退出價值不斷提高,VC/PE市場資金加速回流,資金供給更加充裕,募投再次進入“萬億”時代。
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據清科研究數據,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總規模大幅提升,約為1.27萬億,已超過2020年募資總額、同比上升50.1%,新募基金數超過4500只、同比上升87.3%,募資環境持續改善。從幣種分布來看,人民幣基金募集近11000億、同比上升52.4%;外幣基金募集超過1800億、同比上升38.0%。
募資結構上,LP多元化趨勢延續,資金的集中性在2021年更加凸顯,超大規?;饠盗砍^了往年,其中不乏單只基金規模超過百億的大型產業基金、并購基金和基建基金。此外,兩極化趨勢仍然明顯,規模不足1億元的基金約占基金總量的60%,這意味著一些中小投資機構募資可能還面臨一定的困境。
少數頂級機構接連超募,而大批中小機構顆粒無收似乎已成創投市場常態,原有的“二八法則”也正在向更殘酷的“一九定律”演進。中小機構要想不下牌桌該怎么做?此前,每經記者在與青銳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吳斌的交流中他給出了自己的策略——專注和差異化。
吳斌認為,VC行業迄今為止依然高度依賴于人,在特定領域觸角更長、扎得更深自然需要更多人,但人員擴張可能觸及到大機構的管理極限,它們無法通過管理更多的人實現在幾十上百個產業的深度扎根,而這恰恰為中小機構留下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將你的目光不斷聚焦,深耕某一個細分產業,和里面的創業者打成一片,多年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其中,等到這個產業崛起的時候,話語權和收益自然就來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