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22 22:24:45
日前,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這是成渝地區今年又一份重量級文件,也是今年與建設“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有關的第二份頂層規劃。
每經記者 黃名揚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建設項目示意圖 圖片來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日前,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下稱《成渝軌交規劃》),這是成渝地區今年又一份重量級文件,也是今年與建設“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有關的第二份頂層規劃。
《成渝軌交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軌道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將從2020年的7000公里提高到2025年的1萬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也將從2020年的6400公里提高至9000公里以上。展望203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基本實現,軌道交通全面發揮客運和貨運骨干作用,支撐引領區域一體化發展。
前不久,成都黨政代表團前往重慶考察、交流,并與重慶簽署《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決策部署 唱好雙城記建強都市圈戰略合作協議》以及5個子協議。雙城高層互動,“推動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正是兩市簽署的協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回顧今年印發的一系列成渝地區重量級的頂層設計文件,正是從交通領域拉開的大幕。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部聯合發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還早出爐4個月。
在交通規劃發布后不久,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批復“新建成渝中線鐵路(含十陵南站)可行性研究報告”。攤開地圖可以看到,成都和重慶之間已經有三條鐵路通道相連,第一條是成渝客專(高鐵),第二條是成遂渝鐵路(動車),第三條是成渝鐵路(火車)。
啟動成渝中線鐵路,將為成渝兩座城市之間搭起第二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新線路的獲批,將進一步拉近成渝的時空距離。更重要的是,觀察另外三大城市群,譬如京津、滬寧、廣深之間,都已經是兩條高鐵的“高配”。
《成渝軌交規劃》趕在2021年年末出爐。這一年,成渝地區交通領域的頂層設計算是畫下了一個分號,向“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邁進重要一步。
從具體規劃來看,到2025年,“軌道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初步建成。4年后,進出川渝四向通道將基本形成,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設施“一張網”,點線協調、銜接高效的樞紐“零換乘”,客貨并重、聯程聯運的運輸“一體化”。
根據《成渝軌交規劃》,成渝地區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萬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形成重慶成都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實現重慶、成都“雙核”間1小時通達,“雙核”與成渝地區區域中心、主要節點城市1.5小時通達,與主要相鄰城市群核心城市約3小時通達。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新建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力爭接入比例達到85%,長江干流主要港口實現鐵路進港。軌道交通承擔客運量、貨運量占比大幅提升,有力支撐沿江貨運通道、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發展。
展望203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基本實現。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高度融合、樞紐無縫銜接、運營智能高效,運輸組織水平、科技和體制創新能力位于國內前列,軌道交通全面發揮客運和貨運骨干作用,支撐引領區域一體化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在印發通知的同時,還特別提醒:規劃內項目不得隨意調整功能定位、建設時序和建設標準;未列入規劃的項目原則上不得開工建設;避免過度超前或重復建設;嚴禁以債務性資金代替財政資金,嚴格落實融資資金償還來源,堅決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而言,這些軌交項目的開工建設,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這實際上已經不是國家出臺的第一份“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下稱《長三角軌交規劃》),這是國家層面出臺的第一個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也首次建立了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框架體系。
一東一西,兩大城市群先后迎來“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相比單獨的鐵路或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到底有何特別?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潘昭宇此前指出,“相比單獨的鐵路或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主要著眼于不同層級軌道交通資源的統籌利用,以及旅客在不同層級軌道交通之間整體出行效率的提升。”
同樣是“多層次”,東西兩個軌道交通規劃,又有許多不同。
最直觀的,是里程目標和通達城市目標的差異。《長三角軌交規劃》明確,到2025年軌道交通總里程為2.2萬公里以上;同時,不僅要求鐵路聯通全部城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城市,還提到“高速鐵路通達地級以上城市”。
圖片來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對比之下,《成渝軌交規劃》的目標稍低: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萬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僅要求覆蓋全部 20 萬以上人口城市,未提及“市市通高鐵”相關目標。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長三角軌交規劃》中鮮少提及的“貨運”,《成渝軌交規劃》對貨物運輸、貨運能力的提升著墨眾多。
總體目標中,一是“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新建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力爭接入比例達到85%,長江干流主要港口實現鐵路進港”。二是“軌道交通承擔客運量、貨運量占比大幅提升,有力支撐沿江貨運通道、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發展”。
指標上看,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承擔貨運量占比為3.2%。根據最新規劃,2025年的目標是達到10%以上。這相當于軌道交通承擔的貨運量占比,五年要提升兩倍以上。
而且,在貨運通道建設上,重點任務是“填補路網空白,適當補強能力緊張路段,打造大容量、高效率的沿江貨運通道,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普速鐵路通道運能,完善貨運鐵路設施布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