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頂層設計出爐:到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8 22:01:32

◎《意見》明確,要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在國家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

◎《意見》提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蔡智超    每經編輯 陳旭    

10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攻堅戰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以及具體措施。

《意見》明確,到202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8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9%左右。

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特別強調將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加快發展氣候投融資,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依法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績評價。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

在這次印發的《意見》中,碳達峰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意見》明確,要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在國家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統籌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序擴大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并納入全國統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另一方面,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也是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手段與措施之一。

《意見》提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分別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

《意見》強調,原則上不再新增自備燃煤機組,支持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自備電廠轉為公用電廠。堅持“增氣減煤”同步,新增天然氣優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潔取暖需求。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重點區域的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有序擴大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范圍,穩步提升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水平。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這一過程中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對推動整個能源結構的調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整能源結構不但能夠降低碳排放,同時還能實現從源頭上大幅減少污染,甚至實現源頭零排放。

圖片來源:新華社

深入打好“海陸空”三棲保衛戰

《意見》從“海陸空”三個維度對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相關部署。

在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方面,《意見》提出,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污染,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科學調整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范圍,構建省市縣三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管理,依法嚴厲打擊不落實應急減排措施行為。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

同時,《意見》還提出,著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并加強大氣面源和噪聲污染治理。

在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方面,《意見》提出,持續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統籌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鄉村,系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加強農業農村和工業企業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

2022年6月底前,縣級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區內黑臭水體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統一公布黑臭水體清單及達標期限。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提前1年完成。

《意見》還提出,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著力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鞏固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著力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和強化陸域海域污染協同治理。

在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方面,《意見》提出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注重統籌規劃、有效銜接,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和農膜回收行動。

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意見》強調,要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新污染物治理和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生態環境將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

《意見》要求,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健全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并將完善生態環境資金投入機制。

《意見》提出,將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完善綠色電價政策。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加快發展氣候投融資,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依法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績評價。

要加快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全面實施環保信用評價,發揮環境保護綜合名錄的引導作用。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推動長江、黃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濕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意見》同時指出,各級政府要把生態環境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把生態環境資金投入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予以重點保障,確保與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加快生態環境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強有關轉移支付分配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相銜接。綜合運用土地、規劃、金融、稅收、價格等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也提及要將生態環境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在去年年底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時任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也曾表示,這些年,國家在財政支出方面,把生態環保、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的領域,投入每年都在增加。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10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攻堅戰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以及具體措施。 《意見》明確,到202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8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9%左右。 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特別強調將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加快發展氣候投融資,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依法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績評價。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 在這次印發的《意見》中,碳達峰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意見》明確,要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在國家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統籌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序擴大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并納入全國統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另一方面,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也是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手段與措施之一。 《意見》提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分別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 《意見》強調,原則上不再新增自備燃煤機組,支持自備燃煤機組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鼓勵自備電廠轉為公用電廠。堅持“增氣減煤”同步,新增天然氣優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潔取暖需求。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重點區域的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有序擴大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范圍,穩步提升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水平。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這一過程中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對推動整個能源結構的調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整能源結構不但能夠降低碳排放,同時還能實現從源頭上大幅減少污染,甚至實現源頭零排放。 圖片來源:新華社 深入打好“海陸空”三棲保衛戰 《意見》從“海陸空”三個維度對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相關部署。 在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方面,《意見》提出,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污染,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科學調整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范圍,構建省市縣三級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管理,依法嚴厲打擊不落實應急減排措施行為。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 同時,《意見》還提出,著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并加強大氣面源和噪聲污染治理。 在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方面,《意見》提出,持續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統籌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鄉村,系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加強農業農村和工業企業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 2022年6月底前,縣級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區內黑臭水體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統一公布黑臭水體清單及達標期限。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提前1年完成。 《意見》還提出,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著力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鞏固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著力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和強化陸域海域污染協同治理。 在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方面,《意見》提出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注重統籌規劃、有效銜接,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和農膜回收行動。 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意見》強調,要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新污染物治理和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生態環境將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 《意見》要求,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健全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并將完善生態環境資金投入機制。 《意見》提出,將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范圍,完善綠色電價政策。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加快發展氣候投融資,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依法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績評價。 要加快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全面實施環保信用評價,發揮環境保護綜合名錄的引導作用。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推動長江、黃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濕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意見》同時指出,各級政府要把生態環境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把生態環境資金投入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予以重點保障,確保與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加快生態環境領域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強有關轉移支付分配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相銜接。綜合運用土地、規劃、金融、稅收、價格等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領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也提及要將生態環境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在去年年底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時任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也曾表示,這些年,國家在財政支出方面,把生態環保、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的領域,投入每年都在增加。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