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28 20:42:28
◎以現實情況來看,華為全球網絡安全與用戶隱私保護辦公室主任楊曉寧從大量的客戶訪談中發現,不同企業管理者對網絡安全治理工作的理解是存在差異的。“仍然有一部分管理者會認為通過下發企業的管理文件,引入個別網絡安全高手或某一款強大的產品,組建某個網絡安全組織,就可以解決企業網絡問題。”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當前,隱私計算的發展已漸入佳境,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命題。對于隱私計算而言,缺乏統一的標準,各平臺的技術實現也不相同,不同技術平臺所托管的數據在實際應用中無法跨平臺交互,“數據孤島”問題逐漸演化成了“平臺孤島”。
每經記者 張韻 每經實習記者 程雅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數字孿生”在制造業嶄露頭角之后,近期,集成5G/6G、AI、AR/VR/MR等數字技術的“元宇宙”成為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的熱門話題。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侯陽在大會企業家高峰論壇上表示,元宇宙的未來將開啟極為豐富的商業前景。
提前布局“元宇宙”時代的前提是保證數據利用和隱私保護兩不誤。大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隨著新算法模型與各類應用場景的融合創新進程加快,隱私計算、多方計算等新技術為破解數據確權難、可控流程難等突出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數據不搬家,可用不可見的新模式正在加速推廣。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在網絡數據治理論壇中表示,當前,數據安全的風險影響已經從個人、企業逐步輻射到產業,甚至國家。一方面數據攻擊高發與安全防護不足突顯了數據安全的高風險;另一方面,非敏感數據的存儲、匯集和關聯分析會衍生形成敏感數據,安全防護力度不夠,也將造成數據泄露等風險。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大型企業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已成為APT攻擊者的主要目標,被攻擊的次數占比高達46%。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黨委副書記盧衛發表示,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方法難以從海量流量告警中發現APT。
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正式施行,成為數據安全保障和數字經濟發展領域的重要基石。該法明確提出,發展、安全并重,在強調數據安全的基礎上鼓勵數據應用和流通,同時鼓勵相關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副主任李三群表示,堅守安全底線是要加快構建網絡安全、數字安全、關鍵信息、個人隱私保護為重點的全周期安全保障體系,筑牢數字政府建設的安全屏障。
據李三群透露,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國家互聯網+監管初步形成了聯通省份的監管網絡。現在,國辦牽頭的全國一體化政府服務平臺和互聯網監管系統初步建成。
網絡安全涉及供應鏈、人員、經濟、法律、技術等整體考慮,需要資源優勢互補。數夢工場研究院院長念燦華告訴記者,新生產要素需要新供應鏈體系,構建統一規范、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高質量數據供應鏈,關鍵是構建數鏈技術體系,進一步基于數鏈構建一體化智能化數據平臺,支撐政府、城市、企業應用創新。
“絕不能因為數字化犧牲安全和隱私保護。”在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看來,國家已經制定了相對健全的法律法規,需要從業者心存敬畏,不折不扣地遵照執行。同時,也需要加強技術攻堅,在隱私計算等核心技術領域尋求突破。
不過以現實情況來看,華為全球網絡安全與用戶隱私保護辦公室主任楊曉寧從大量的客戶訪談中發現,不同企業管理者對網絡安全治理工作的理解是存在差異的。“仍然有一部分管理者會認為通過下發企業的管理文件,引入個別網絡安全高手或某一款強大的產品,組建某個網絡安全組織,就可以解決企業網絡問題。”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是今年大會的熱詞,構建一個安全的數據協作技術環境具有極大的緊迫性,而隱私計算工程可以在數據不泄露的前提下,對數據進行計算并能驗證計算結果,在創造更好的數據底層環境的同時,體現數據深層價值,深入推動行業傳統數據業務轉型。
“隱私計算”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中也設置了專項的議題。瑞萊智慧CEO田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隱私計算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核心是為了解決數據流通和使用問題,可以拆解為隱私保護和計算兩部分。“目前市場上,大家更多的是從代碼層面去實現功能,但從編譯器層面上實現非標定制化計算的企業寥寥無幾。”田天表示。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兼首席客戶官鄭俊芳提出了個人觀點,她表示:“原來以邊界思維構建的技術架構已經行不通了,未來在網絡安全條款中的匿名化技術很有潛力,但要真正實現‘可用不可見’到目前為止只能在模擬環境下進行。”
據了解,在當前移動互聯網面臨的ID困境和數據合規困境中,匿名ID體系+隱私計算技術可以引導整個行業向更加滿足個體隱私保護的方向發展。數牘科技副總裁范翔表示,隱私計算+匿名ID體系可以讓企業的原始數據不出庫以及充分保證數據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雙方的聯邦學習建模和多方安全計算,實現一個安全可靠的數據協作模式。
當前,隱私計算的發展已漸入佳境,但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命題。對于隱私計算而言,缺乏統一的標準,各平臺的技術實現也不相同,不同技術平臺所托管的數據在實際應用中無法跨平臺交互,“數據孤島”問題逐漸演化成了“平臺孤島”。
面對上述待解難題,伏羲智庫創始人李曉東指出,數字基礎設施核心是技術問題,而數據治理規則是政策問題。“現在隱私計算等技術很多,但是互聯網數據治理水平不是技術多厲害,而在于這個技術是不是可以標準化”。
例如,針對編譯器層面上的隱私計算,田天進一步表示,面臨著以下幾大難點:首先是基礎理論層上的突破,隱私計算的核心是去做數據安全、隱私保護,需要用到一些全同態加密技術,需要很深的理論功底。其次,隱私計算本質上可以理解成分布式計算的系統,如何提高分布式計算效率是一大難題。最后,系統的設計以及與具體應用場景的結合也是很大的難題。
李曉東認為:“以后就會形成大量的孤島,孤島之上進一步強化,從標識確權、認證授權到安全計算,破解的關鍵在于能否形成一個跨域的可以互操作的平臺,這一點至關重要,不僅要跨企業,還要跨城市、跨國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