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6 20:35:17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在參加論壇討論時表示,碳中和將會推動多個方面的轉型,比如能源系統要實現凈零排放,同時實現電氣化。根據預測,到2050年前后,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可能超過70%甚至80%。
◎李俊峰認為,對于碳達峰、碳中和這樣一個命題來說,其技術創新在很多方面可能不是所謂的顛覆性技術,而是把傳統的技術利用得更好。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9月5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五屆太和文明論壇在線上拉開帷幕。
“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中國向世界作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也為相關的技術創新、金融支持、國際合作等創造了大量機遇。
在論壇期間舉行的經濟科技分論壇上,出席嘉賓就上述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就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可能并不像許多人想的那樣要用“顛覆性的技術”,關鍵是要把傳統技術運用得更好。
圖片來源:新華社
李俊峰在論壇討論期間表示,碳中和將會推動多個方面的轉型,首先是能源系統要實現凈零排放,同時實現電氣化。根據預測,到2050年前后,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可能超過70%甚至80%;其次,交通也要實現凈零排放,交通領域的能源提供也將以電氣化取代燃油化。
然后是工業系統的凈零排放,可以用電的地方盡可能用電,不能用電的難以凈零排放的行業,要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包括冶金行業等。
李俊峰認為,碳中和將會推動新一代科技創新的發展,包括新一代的電力系統、新一代的工業、新一代的交通、新一代的建筑甚至新一代的生活方式等多個領域。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否一定需要某種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對此李俊峰表示,對于碳達峰、碳中和這樣一個命題來說,其技術創新在很多方面可能不是所謂的顛覆性技術,而是把傳統的技術利用得更好。
比如說,現在的能源體系并不是把傳統的化學能體系全部推翻,而是要充分把它利用起來,當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主導地位的時候,煤電裝備也有一定的用處,會作為補充,換句話說,并不是要全部棄用原有的設備。
此外,如果在建筑工程中,如果大量使用框架式建筑,不僅可以實現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也可以大幅減少碳排放。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丁一凡在論壇發言中表示,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相關材料方面,我國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現在的太陽能發電已經占到全球太陽能發電的32%。
“我們生產的太陽能板占全球的60%以上,太陽能電池也占了全球的50%以上。”在丁一凡看來,中國未來的綠色發展將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是新型城鎮化,從節能、生產和生活方面都做了很多設計,使得這種城鎮化會更少使用能源,更少使用交通。
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碳排放。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是能源強度的下降,在制造業領域,這一指標在“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已經出現了明顯下降。未來,隨著數字化生產和電氣化生產的推進,我們的碳排放也會持續下降。
丁一凡強調,在多個與碳達峰碳中和有關的關鍵技術突破方面,我國有了非常快的發展。比如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我們取得了新的進展;在氫能運用上,我們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在發言中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改變我們現時的生活、消費的行為和觀念。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消費觀念,只有低碳、綠色、節儉的生活和消費才是高質量、高品位的生活,為此要樹立崇尚節儉、拒絕浪費、追求綠色的觀念。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