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全球每年多達12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生態環境部:“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納入“十四五”重點工作任務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26 19:47:29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的消息顯示,每年都有多達1200萬噸塑料垃圾最終流入海洋,預計至2040年將增加兩倍。

◎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將“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內容納入“十四五”重點工作任務。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海洋垃圾,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一直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

8月2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介紹,陸地上的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一旦進入海洋之后,在海洋環境中的留存時間長、治理難度大。

張志鋒強調,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將“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內容納入“十四五”重點工作任務。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的消息顯示,每年都有多達1200萬噸塑料垃圾最終流入海洋,預計至2040年將增加兩倍。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在水里,但是問題在陸地。一定要嚴控陸源塑料的排放,通過減量、回收、再利用的路徑來推進陸源塑料垃圾治理,其中,加強垃圾分類能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80%海洋垃圾來源于陸地

飲料瓶、塑料袋、泡沫等大量進入海洋的垃圾,在臺風“煙花”過境之后,又“吐”給了城市。

今年7月,臺風“煙花”將大量的海洋垃圾吹帶到上海濱江森林公園的防浪堤及親水平臺,現場觸目驚心。

海洋垃圾,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海洋不應該成為“垃圾桶”。

對此,張志鋒介紹,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是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全球沿海國家普遍面臨的挑戰。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指出,大約80%的海洋垃圾來源于陸地,20%左右來源于人類海上活動。陸地上的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一旦進入海洋之后,在海洋環境中的留存時間長、治理難度大。

“在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下,海洋垃圾隨強風和潮汐聚集上岸的現象比較普遍,當前主要的解決手段還是加強源頭治理、采取預防措施并且一旦發現后就要予以及時清除。”張志鋒說。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近年來會同有關部門主要推進了以下四個方面工作,包括:嚴格塑料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源頭治理;將海洋垃圾治理工作納入污染防治專項行動統籌部署;推進沿海地方政府海洋垃圾防治工作;加強海洋垃圾防治宣傳教育和公眾參與。

張志鋒指出,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等,推進沿海農村生活垃圾、河岸河道垃圾治理,防止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環境;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大力推進渤海海洋垃圾污染治理,開展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常態化防治。同時,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也將“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內容納入“十四五”重點工作任務。

每年有12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今年8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曾指出,全球每年都有多達1200萬噸塑料垃圾最終流入海洋。海洋污染對食品安全及品質、人類健康以及沿海旅游業都會帶來負面影響,還會導致氣候變化。盡管如此,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的情況依然持續,預計至2040年將增加兩倍。

對此,馬軍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導致了塑料垃圾增長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規模。塑料垃圾隨著水流也在移動,從江河最終匯入大海,從觀測上可以看出,在太平洋的海面上,已經出現大面積塑料垃圾集中在一起的情況。

“塑料垃圾對海洋帶來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危害海洋中的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它們吞食塑料垃圾后會導致死亡。同時,塑料垃圾也可能逐步演化成微塑料,海洋中的微塑料會進入魚類、貝類等體內,最終可能影響整個食物鏈安全。”馬軍說,微塑料也被稱為水中的PM2.5。

如何強化塑料污染的控制?馬軍認為,需要加強陸源塑料垃圾的有效控制,推進源頭減量、強化回收、推進再利用。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的垃圾分類,對于解決塑料污染問題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垃圾分類做得并不好,需要加強行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海洋垃圾,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一直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 8月2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介紹,陸地上的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一旦進入海洋之后,在海洋環境中的留存時間長、治理難度大。 張志鋒強調,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將“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內容納入“十四五”重點工作任務。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發布的消息顯示,每年都有多達1200萬噸塑料垃圾最終流入海洋,預計至2040年將增加兩倍。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在水里,但是問題在陸地。一定要嚴控陸源塑料的排放,通過減量、回收、再利用的路徑來推進陸源塑料垃圾治理,其中,加強垃圾分類能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80%海洋垃圾來源于陸地 飲料瓶、塑料袋、泡沫等大量進入海洋的垃圾,在臺風“煙花”過境之后,又“吐”給了城市。 今年7月,臺風“煙花”將大量的海洋垃圾吹帶到上海濱江森林公園的防浪堤及親水平臺,現場觸目驚心。 海洋垃圾,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海洋不應該成為“垃圾桶”。 對此,張志鋒介紹,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是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全球沿海國家普遍面臨的挑戰。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指出,大約80%的海洋垃圾來源于陸地,20%左右來源于人類海上活動。陸地上的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一旦進入海洋之后,在海洋環境中的留存時間長、治理難度大。 “在臺風等極端天氣影響下,海洋垃圾隨強風和潮汐聚集上岸的現象比較普遍,當前主要的解決手段還是加強源頭治理、采取預防措施并且一旦發現后就要予以及時清除。”張志鋒說。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近年來會同有關部門主要推進了以下四個方面工作,包括:嚴格塑料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源頭治理;將海洋垃圾治理工作納入污染防治專項行動統籌部署;推進沿海地方政府海洋垃圾防治工作;加強海洋垃圾防治宣傳教育和公眾參與。 張志鋒指出,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等,推進沿海農村生活垃圾、河岸河道垃圾治理,防止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環境;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大力推進渤海海洋垃圾污染治理,開展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常態化防治。同時,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也將“推進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內容納入“十四五”重點工作任務。 每年有12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今年8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曾指出,全球每年都有多達1200萬噸塑料垃圾最終流入海洋。海洋污染對食品安全及品質、人類健康以及沿海旅游業都會帶來負面影響,還會導致氣候變化。盡管如此,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的情況依然持續,預計至2040年將增加兩倍。 對此,馬軍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導致了塑料垃圾增長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規模。塑料垃圾隨著水流也在移動,從江河最終匯入大海,從觀測上可以看出,在太平洋的海面上,已經出現大面積塑料垃圾集中在一起的情況。 “塑料垃圾對海洋帶來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危害海洋中的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它們吞食塑料垃圾后會導致死亡。同時,塑料垃圾也可能逐步演化成微塑料,海洋中的微塑料會進入魚類、貝類等體內,最終可能影響整個食物鏈安全。”馬軍說,微塑料也被稱為水中的PM2.5。 如何強化塑料污染的控制?馬軍認為,需要加強陸源塑料垃圾的有效控制,推進源頭減量、強化回收、推進再利用。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的垃圾分類,對于解決塑料污染問題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垃圾分類做得并不好,需要加強行動。
海洋垃圾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