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26 19:30:10
◎為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方案。
◎到2025年,基本建成碳監測評估體系,監測網絡范圍和監測要素基本覆蓋,碳源匯評估技術方法基本成熟。
每經記者 李彪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星
5月2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0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狀況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不斷加大對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目前黃河流域水質斷面的監測情況如何,有哪些主要問題,在監測數據上是否有所體現。
針對這一問題,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指出,2020年,黃河流域I-III類斷面比例為84.7%,比2016年提高25.6個百分點。
“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水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柏仇勇說,水環境改善態勢并不穩固。流域內環境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部分地區化肥農藥過量施用,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頸亟待突破。
柏仇勇強調,為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方案。
發布會現場
柏仇勇介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在黃河流域共布設137個國控斷面(其中干流31個、主要支流106個)。從監測數據看,黃河流域水質總體呈逐年好轉趨勢,水質狀況從輕度污染改善為良好。
2020年,黃河流域I-III類斷面比例為84.7%,比2016年提高25.6個百分點;無劣V類斷面,比2016年下降13.9個百分點。其中,黃河干流水質為優,2018年以來I-III類斷面比例均為100%;黃河主要支流水質由輕度污染改善為良好,I-III類斷面比例達80.2%,比2016年提高31.2個百分點,已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
“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但水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柏仇勇說,水環境改善態勢并不穩固,流域內環境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部分地區化肥農藥過量施用,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頸亟待突破;生態用水嚴重不足,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河湖斷流干涸與流域高耗水問題并存;河湖生態服務功能退化,黃河上游地區天然草地退化,黃河中下游河流濕地面積減少,黃河三角洲自然濕地萎縮。
柏仇勇強調,為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方案。“十四五”期間,將統籌黃河流域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污染源監測,優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整體布局,提升監測網絡的智能化和現代化水平,全力支持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具體包括:拓展生態環境監測,支撐系統治理;深化污染源監測,支撐源頭治理;強化監測數據分析,支撐綜合治理。
柏仇勇指出,將融合衛星、航空、地面等監測手段,對黃河上、中、下游的重要干流、支流、重要湖庫、重點功能區開展生態基流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生態質量監測、水生生物監測,搭建覆蓋黃河流域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
每經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熱點話題,在中國實現低碳發展過程中,環境監測將發揮哪些作用?
柏仇勇指出,生態環境部在碳監測方面具有一定工作基礎。一是環境濃度監測。從2008年起,國家陸續建成16個大氣背景值監測站,其中部分站點能夠實時監測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省份開展了城市尺度溫室氣體試點監測。二是點源排放監測。電力等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在現有廢氣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開展了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試點,與核算結果進行比對。三是遙感監測。針對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初步形成了不同尺度溫室氣體空間分布、碳排放反演等業務化遙感監測評估能力。
柏仇勇進一步強調:“為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對監測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我們會同中國科學院等相關單位,開展了碳監測評估體系構建研究。”總的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碳監測評估體系,監測網絡范圍和監測要素基本覆蓋,碳源匯評估技術方法基本成熟。
“當前,正在抓緊研究制定碳監測試點工作方案。”柏仇勇說,準備開展三項試點。一是排放源監測試點。鼓勵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內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能源和工業過程溫室氣體集中排放監測先行先試,加快技術標準研發與監測結果比對,探索實測結果在企業排放量核算與交易、減排監管等方面的應用。“上周,我們就開了十個行業和重點企業的先行先試座談會,加快推進相關工作。”
二是重點城市監測試點。結合現有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基礎,選取有代表性的城市開展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試點,組建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網,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反演。三是區域監測試點。推進國家大氣背景站溫室氣體監測設施提標改造,結合衛星和無人機遙感監測,提升區域和背景尺度溫室氣體監測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