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7 08:54:39
每經評論員 涂穎浩
近日,一段保險公司代理人“怒懟”自己公司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起因是公司此前熱銷的短期健康險停售。
這款熱銷的產品因何停售?說來也是事出有因。公眾所熟知的網紅百萬醫療保險,目前正是監管規范中的短期健康險的代表。因為大部分的百萬醫療險保險期間為一年,為了吸引消費者,此類產品在銷售中打擦邊球的現象長期存在。比較常見的情形如:明明是一年期產品,但在宣傳頁面上卻赫然承諾“續保時最高年齡可至100歲”“不會因健康狀況改變而拒保”。更隱晦的方式還有,雖然保險條款明確是“非保證續保合同”,但消費者在投保時仍有開通下一年“自動續保”的選項。
就在今年1月,銀保監會印發《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向行業明確傳達了短期健康保險業務規范經營的信號,不符合要求的,5月1日前停售。其中,對于“把短期健康險當做長期健康險銷售”的誤導行為,更是堅決整治,要求明確表述“不保證續保”條款。
不規范產品的“大限”將近,保險公司陸續發布了旗下產品的停售公告,市場因此出現了部分躁動情緒,這也是文章開頭所述事件的由來。
筆者認為,大批產品面臨調整,暴露出的是網紅保險多年畸形發展的弊病。別家的產品這么宣傳銷量可觀,是不是我們也可以這么做?保費驅動下同業之間盲目模仿,當百萬醫療險的市場檸檬效應顯現,規范的產品便難有立足之地。無論是宣傳用語上“自動續保”“承諾續保”“終身限額”等表述,還是保險條款中偷工減料、語焉不詳,當保險公司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故意混淆長險與短險的差異,整個市場猶如一場掩耳盜鈴的游戲。
更嚴重的是,保險公司在產品條款、宣傳頁面上放開了口子,經過各級分公司各層級的產品培訓、講師宣導,代理人傳達到客戶的信息就是言之鑿鑿的承諾,最終傷害的是客戶的利益。這樣的銷售誤導行為,在保險公司“炒停售”風氣之下,危害不容小覷。
百萬醫療險的“走紅”絕非偶然,相對于動輒數千元的傳統保險,高杠桿屬性的百萬醫療險的普惠優勢極為突出。消費者的熱捧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其在保障重大醫療費用支出上能發揮重大效用。但正所謂保險是“賠”出來的,而非“賣”出來的,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沉下心來做事者才能收獲認可。實際上,筆者注意到,已有不少保險公司在產品上認真打磨、服務上不斷升級,提升消費者理賠體驗,樹立良好的行業口碑。
短期健康險畸形發展必須踩剎車,因為只有讓市場既有長期險提供穩定保障,也有短期險作為有效補充,健康險市場才能百花齊放,獲得良性發展。保險公司須理性看待各類型產品經營,長短搭配才能共同做大健康險市場。
在此次規范中,筆者也看到了監管整治銷售誤導的決心。告別文字游戲,讓短期健康險走下無所不能的神壇,行業才有真正的未來可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