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3 18:46:25
◎應收賬款一直是建筑裝飾行業的“老大難”問題,企業大都存在應收賬款余額較高的問題,并且隨著業務不斷擴大,應收賬款的金額也不斷增大。有沒有新的路徑可以探索解決這些問題?
每經記者|劉玲 每經編輯|陳俊杰
近日,深圳建筑裝飾上市公司瑞和股份(002620,SZ)發布了2020年業績快報,預計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7.64億元,同比下滑1.42%;歸母凈利潤1.48億元,同比下滑5.15%。
在發布2020年業績快報的前一個月,瑞和股份披露了一份《關于2020年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稱將對2020年初至年末的應收款項計提9808.56萬元的資產減值準備,而這一金額相當于2019年歸母凈利潤的60%。
“實際上,大部分建筑裝飾企業的應收賬款非常大,現金流不是很好看,這成為了制約我們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中裝建設(002822,SZ)總經理莊展諾日前在某論壇上表示。一直以來,行業分散、供應鏈復雜、應收應付賬款高企等都是建筑裝飾行業的“痼疾”。
對于應收賬款高企、現金流緊張等問題,建筑裝飾企業和有關部門也一直在尋找方法緩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文件,要求規范工程價款結算,減少工程款拖欠……企業也增加業務賬款管理部門,加大催收力度。不過,似乎都無法紓解建筑行業的資金之困。
那么,有沒有新的路徑可以探索呢?
數據來源:中國建筑裝飾協會
“每年的12月份到春節前,都是建筑裝飾企業老板和管理層為公司現金流撓頭的時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上述建筑行業人士介紹稱,由于裝飾行業的特性,建筑裝飾企業一季度收付款集中。施工企業有春節前集中進行工程款支付的傳統,需要支付材料款、班組勞務費等費用;收款方面,除在建項目的進度款外,審計結算回款、到期質保金等都要在春節前收回。
因此,建筑裝飾企業付款給供應商后,若應收賬款能夠及時收回,便能維持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的正常流轉,反之便會給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帶來極大的壓力。
不過,應收賬款一直是建筑裝飾行業的“老大難”問題,企業大都存在應收賬款余額較高的問題,并且隨著業務不斷擴大,應收賬款的金額也不斷增大。
以瑞和股份為例。2017年-2019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0.06億元、36.14億元和38.1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3億元、1.48億元和1.56億元。而期末應收賬款原值分別為18.87億元、22.69億元和31.63億元,應收賬款占營收比例逐年增加。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年報
2017年-2019年間瑞和股份都對應收賬款計提了壞賬準備,各期分別計提3.17億元、4.03億元和5.21億元。如今,在披露2020年年報之前,瑞和股份再次披露了關于《2020年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對2020年初至年末的應收款項計提9808.56萬元的資產減值準備,而這一金額相當于2019年歸母凈利潤的60%。
實際上,行業分散、供應鏈復雜、應收應付賬款高企等一直都是建筑裝飾行業的“痼疾”。“大部分建筑裝飾企業的應收賬款非常大,現金流不是很好看,這成為了制約我們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莊展諾說。
的確如此,應收賬款高企普遍存在于現在的建筑裝飾企業中。以目前市值最高的建筑裝飾行業上市公司金螳螂(002081,SZ)為例,其2017年、2018年、2019年期末的應收賬款分別為193.75億元、233.5億元和281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92.28%、93.07%和91.13%。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房地產、建筑業持續增長,建筑裝飾行業亦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根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發布的數據,我國建筑裝飾行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2.1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2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9.12%。2019年,建筑裝飾行業總產值約為4.6萬億元。
在深圳市裝飾行業協會數字化分會秘書長劉宏洲看來,國內建筑裝飾行業2019年采購總量約2.4萬億元,而供應鏈體系龐雜,觸達客戶難、供貨賬期長、結算回款難一直是行業供應鏈的痛點。
對于應收賬款高的原因,許多上市公司都曾解釋稱,建筑裝飾行業普遍具有應收賬款余額較大且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偏高的特點,這主要與裝修裝飾工程施工業務的“前期墊付、分期結算、分期收款”運營模式相關。再加上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使一些房地產企業資金鏈出現了緊張,對施工方付款速度下降。
中裝建設董秘于桂添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包括中裝建設在內,建筑行業中的公司受制于“大甲方”的付款周期,因此大部分公司都存在回款難、應收賬款高的困擾。據中裝建設2020年半年報,其營業收入為19.91億元,期末應收賬款達到22.71億元。
“雖然簽了工程合同,但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很多人為因素會造成回款拖延。”于桂添舉例稱,“比如說工程進度款,原本這個月工程完成,下個月就能拿到回款,但是‘大甲方’有可能以財務審核等為由拖延付款,導致上游企業的應收賬款延長3-6個月。”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年報
于桂添還提到,工程款之后還有竣工款、結算款等款項,甲方擔心付款后若裝修存在問題,供應商就不維修了,所以這兩部分的賬期就更長了。
不僅如此,建筑裝飾企業需要采購石材、水泥、木材、燈具等裝修材料,因為上游供應商大都屬于中小型企業,賬期較短,因此裝修企業預付賬款也很高。預付賬款高,應收賬款回收難,雙重壓力下裝修企業現金流日益緊張。
一直以來,建筑裝飾行業都是“大行業,小企業”的格局。作為重資產運營的建筑裝飾企業,隨著行業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勢力薄弱的企業便逐漸被淘汰。
根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裝飾藍皮書》統計,我國建筑裝飾行業的企業數量,從2011年的14.5萬家減少到2018年的12.5萬家,7年共有2萬家企業退出了市場,初步估計2019年建筑裝飾企業數量減少至12.2萬家。
“建筑裝飾行業每年的產值接近5萬億元,這個規模接近國民十大支柱產業,不可小覷。但是如此大的行業,卻沒有特別大的企業,前百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僅接近10%。這意味著目前行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莊展諾表示。
莊展諾所說的目前行業存在的問題便是供應鏈管理復雜、應收應付賬款高企、現金流緊張等。實際上,對于建筑裝飾企業回款難的問題,政府方面近年來也不斷出臺政策,限制拖欠工程款的行為。
去年2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曾下發相關文件,再次明確要求:規范工程價款結算,政府和國有投資工程不得以審計機關的審計結論作為工程結算依據,建設單位不得以未完成決算審計為由,拒絕或拖延辦理工程結算和工程款支付。
除了政策層面幫助建筑裝飾企業回款外,于桂添表示,從2018年開始,中裝建設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組織改革之后,中裝建設增加了專門的業務賬款管理部門,加大了催收力度,項目經理和業務人員的績效會與應收賬款回款的情況掛鉤。
“以前業務人員是以簽合同為考核指標,工程人員以完成工程項目為考核指標,但現在會增加回款作為另一個考核指標。”于桂添說。
對于解決應收賬款問題,很多建筑裝飾企業在公告中都提到,公司將強化風險控制,增加危機意識,加大應收賬款的催收力度,抓緊結算回收資金。降低資產負債率,優化財務狀況,實現公司良性發展。
不過,加大應收賬款的催款力度似乎無法從根源上解決拖欠工程款的現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工商資料發現,各大建筑裝飾企業幾乎都“官司纏身”,很大一部分訴訟都是關于買賣合同糾紛和裝飾裝修合同糾紛。
數據來源:中國建筑裝飾協會
實際上,建筑裝飾行業的資金困局存在于整個上下游產業鏈中。
首先是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在“大行業、小企業”的背景之下,建筑行業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于桂添向記者表示,“中小型供應商財務管理并不規范,銀行貸款利息低,但不放心借錢給它們,因此這些公司融資無門或者只能找利息較高的民間借貸或者小額貸款公司。”
其次是包括中裝建設在內,建筑行業中的公司受制于客戶的付款周期,大部分公司都存在回款難、應收賬款高的困擾。劉宏洲表示,國內建筑裝飾行業供應鏈體系龐雜,觸達客戶難、供貨賬期長、結算回款難是行業供應鏈的痛點,因此供應鏈數字化變革是趨勢也是必然。
資料顯示,2019年下半年,中裝建設設立子公司深圳市中裝智鏈供應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裝智鏈),開始搭建中裝智鏈平臺。2020年1月,中裝建設還邀請前騰訊網技術總監、騰訊網助理總經理汪成加盟,擔任中裝建設CTO和中裝智鏈總經理。在汪成的加盟下,2020年3月中裝智鏈平臺正式上線。
汪成表示,中裝智鏈平臺可以為核心企業上游多層級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的簽發、承兌、保兌、支付、轉讓、質押、兌付等“一站式”功能,使核心企業信用沿著可信的貿易鏈路傳遞。在流轉過程中,核心企業的背書效用不變。整個憑證的拆分、流轉過程在平臺上可存證可追溯,也可以解決供應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對此,于桂添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向供應商采購了150萬的貨物,原本我需要給錢,但現在我只需要給一張智付單到供應商。供應商拿到這支付單之后,可以選擇在系統上把它拆分。比如說選擇取100萬去系統對應銀行的貸款產品里面做貸款,只需要在系統里面操作,就可以把貸款的手續辦完。”
于桂添提到,對于供應鏈上游的中小企業來說,資金使用的時間并不長,可能只需要兩三個月或者是半年。但是,去銀行貸款100萬的話,它需要抵押品、銀行流水等,需要進行很復雜的審批流程,還不允許提前還款。
因此,在于桂添看來,中裝智鏈上的供應商解決了融資問題,實際上是明顯解決了中裝建設的應付賬款問題,給了公司更長的賬期。最終反映到財務上的表現,一方面是財務費用會降低,同時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會提高。
實際上中裝智鏈平臺并不是國內首個供應鏈區塊鏈平臺,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是中企云鏈。中企云鏈、中裝智鏈這一類平臺屬于自成一體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服務平臺。平臺發展模式上,核心企業和合作金融機構是核心要素,培養上游供應商的使用習慣,從而打造整個平臺生態也是平臺做大的必要條件。
據了解,中企云鏈模式為 “N家銀行+N家核心企業+N家上下游企業”的全線上“N+N+N”平臺模式。中企云鏈官網資料,中企云鏈平臺已注冊企業用戶已超8萬家,實現“云信”確權近2700億元,為中小企業實現保理融資超1600億元,累計交易超8000億元。
而中裝智鏈目前還在初步發展階段,今年2月剛實現銀行系統互通。據汪成透露,目前中裝智鏈有1000多個供應商上鏈,核心企業則是中裝建設。“今年中裝智鏈的目標交易金額是40億元,目前是累計實現1億元左右,所以完成目標還是有點壓力的。”
汪成表示,第二塊就是外部拓展,中裝智鏈也想與一些金融機構合作,以及同行建筑裝飾企業一起合作。“其實壓力更大的會在外部拓展這里,因為還是一個開拓的階段。畢竟是我們自己開發出來的一個平臺,找同行去推廣的時候還是有一些挑戰。”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