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30 15:17:55
◎浙江省作為外貿出口大省,也是中國外貿業發展的縮影。3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奔赴義烏、象山等地,調查當地外貿企業發展現狀。
◎記者在浙江多地采訪獲得的信息顯示,來自海外的訂單呈回流增長的趨勢,外貿企業的渠道也正在拓寬。在義烏,企業也明顯感受到全球對中國制造業的依賴有很明顯的變化。
◎一些大型企業的外貿訂單已經排到了下半年,但隨著訂單的增加,另一方面,招工難的問題也再次凸顯。
每經記者 于垚峰 葉曉丹 舒冬妮 每經編輯 陳俊杰
過去一年,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但隨著我國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浙江省作為外貿出口大省,也是中國外貿業發展的縮影。3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奔赴義烏、象山等地,調查當地外貿企業發展現狀。
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之都。2020年的新冠疫情,一度讓這里按下了暫停鍵,但重啟之后的義烏展開了逆勢騰飛的羽翼,全年實現出口3006.23億元,同比增長4.79%,出口規模歷史上首次突破3000億元。
義烏市商務局外貿科科長黃俊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義烏小商品城商戶7.5萬家,市場關聯企業20萬家,200萬從業人口。“義烏之所以能吸引全球客商,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是信息交互快,緊跟潮流,哪個行情好,都可以跟上步伐”。
寧波象山爵溪鎮,素有中國針織名城的稱號,象山爵溪街道辦事處發展服務副主任史久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趨勢目前來說還是比較好的,整個象山爵溪針織外貿出口訂單比較充足,可能比2019年同期還要更好一點。”
義烏國際商品城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據《浙江日報》報道,3月23日13時38分,滿載100個標箱出口貨物的X8074次中歐班列從義烏西站鳴笛啟程,駛向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這是今年以來義烏中歐班列開行的第300列,截至目前,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373.9%。
3月13日,杭州海關也發布了今年1-2月浙江外貿進出口數據。前兩個月,浙江省進出口增長42.4%,出口同比增長50.1%,主要出口市場均快速增長,歐盟、美國和東盟繼續成為浙江前三大出口貿易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浙江多地采訪獲得的信息顯示,來自海外的訂單呈回流增長的趨勢,外貿企業的渠道也正在拓寬。
在義烏,企業也明顯感受到全球對中國制造業的依賴有很明顯的變化。疫情之前,浙江天派集團董事長王晉圍常在國外進行貿易商談,他表示,美國對中國部分產品加征關稅的時候,曾明文規定,要求企業把在中國的產能撤出去。
“從去年疫情開始,很多(產能)自覺就跑回來了。”王晉圍說。
在寧波象山,一家中等規模制衣公司的負責人林森告訴記者,2020年,疫情給公司生產帶來了較大影響,公司建廠21年,既有外貿業務也有內銷業務,大部分客戶的合作都在十年以上。但去年,受疫情影響,一開工公司就將做好的訂單讓利給客戶,比例在5%-10%,主要是因為資金要回收回來,而且疫情之下,客戶也難賣。
“現在想想,終于挺過來了,去年上半年的時候訂單幾乎沒有,就考慮能扛得住多少。”林森感慨,幸運的是,企業扛過了最困難的一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司訂單開始增加。
“往年我們銷售額保持在2000萬左右,今年可能至少會突破2500萬。”林森表示,今年目前來講,形勢還是比往年好,到6月份訂單基本比較飽滿,7-9月從意向客戶來看,估計也比較忙。
象山縣爵溪一家小型紡織生產廠家表示,疫情之前,基本外貿和內銷各占一半,疫情發生后,外貿業務比重下跌,占30%。但是今年預計外貿業務會回升到50%左右。
象山爵溪街道辦事處發展服務副主任史久磊介紹,爵溪針織出口主要以歐美為主,基本占到50%左右,東亞的日本、韓國,占30%左右。“印度、緬甸、印尼、越南,都有出現訂單回流的情況,不過這些訂單利潤比較薄,對工藝要求也不是很高,生產周期短、交貨時間短。”
上述小型紡織廠家也表示,來自印度、東南亞地區的回流訂單量大、利潤薄,對于“小廠”來說,主要做少而精、利潤空間比較大的訂單位。“這樣的訂單,我們做不過大工廠,還要跟大工廠搶工人。”
但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來說,訂單回流的利好效應明顯。
3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浙江天派集團生產車間時,這里一派忙碌的生產場景,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批美國的內衣訂單,天派集團董事長王晉圍在現場抽查產品的質量。
天派集團生產車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天派集團官網介紹,公司擁有員工3000多人,核心技術人才200多人,意大利圣東尼設備600多臺,精益生產線200多條,日產內衣30萬件,年產值突破6億,年申報納稅5000多萬元,是無縫內衣行業的龍頭企業。2020年榮獲義烏工業50強第三名,計劃2023年主板上市。
王晉圍的助理告訴記者,這整棟樓生產的產品都用于出口美國。工人們正在生產的是今年1月份的訂單,目前的訂單位已經排到了7、8月份。
不過,如果印度、東南亞等地生產能力恢復,國內的制造業是否又會遭遇訂單回撤的問題?
浙江巨鷹集團副總經理俞能偉認為,后期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畢竟東南亞等地區勞動力相對充足,從勞動力成本、資源的價格層面來看,是相對便宜的。不過,回撤的部分可能是利潤薄的單子。“我們原先一些利潤薄的產品做得比較多,現在實際上已經在往中高端轉型了。”
在諸多市場領域中,中國制造都是全球重要的供應端,這與中國擁有完整產業鏈和良好的產品質量保密不可分。
以色列Delta客戶代表Joseph Hagai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們需要的產品中,無縫產品目前大部分在中國,因為供應鏈完整,比如吊染,扎染,印花等工序其他第三方國家是不成熟的。“而我們選擇天派的理由是效率高,作為無縫行業的龍頭企業,每次訂單都能保質保量完成,這也是我們堅持合作這么多年的原因。”
10多年來,韓國人金昌汶都是做中國人的化妝品生意,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寫了他的生意軌跡。
2020年1月,中國疫情爆發,金昌汶對華出口化妝品的業務全部停擺,他遣散了公司的員工,面對產品庫存和墊付上游工廠的貸款壓力,金昌汶不得不尋找新出路。
2月底,金昌汶開始跟韓國三大電視臺之一的SBS合作,為對方采購電視劇拍攝所需的道具,“以前道具都是韓國各品牌商或企業贊助,但疫情下企業經營不好,也不再提供贊助,劇組只能自費購買。電視臺將道具采購需求給我,我再從中國電商平臺下單,因為疫情,大家都待在家里,看電視劇多了,很多韓劇也提前拍攝上映,采購道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浙江象山爵溪鎮一針織廠工人正忙于生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為什么會選擇在中國電商平臺購買道具商品?金昌汶直言,在中國采購并不是最初的選擇,但事實證明是最優選擇。金昌汶回顧與SBS電視臺的第一次合作,由于采購經費有限,首先便排除了在韓國本地購買,美國亞馬遜、日本樂天、中國淘寶是備選項。
“當時電視臺是先在韓國本地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上搜索,結果發現都是中國生產;再到谷歌搜索,跳轉出來的則是美國亞馬遜或者日本樂天的購買鏈接,但產地同樣也是中國,所以也才會找到我,他們希望我能在中國電商平臺上直接購買。”
“但有個問題是,有的在亞馬遜上能找到的商品,在中國電商平臺上卻找不到,而從美國亞馬遜購買,運費太高,到貨時間也非常久,但由于拍攝需要,通常電視臺一周就要到貨,所以我只能先在中國電商平臺尋找相似的替代品,實在沒有就在平臺上找商家定制,定制的商品就會相對費時,但基本在中國采購就能滿足電視臺所有的需求。”金昌汶說。
“在疫情發生前,都是中國的朋友來韓國找貨,我的眼里也一直只有韓國出口,疫情迫使我嘗試了從中國做進口,沒想到完全打開了新世界,我才發現原來中國制造的東西那么多,想買的都買得到,價格也在能接受的范圍……”金昌汶贊不絕口。
雖然一度受到了嚴重沖擊,但是在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外貿企業自去年第二季度開始,迎來了復蘇。
在義烏篁園服裝市場,二樓的9街和10街是以銷售外貿服裝為主的商鋪,吳明杰是一位有著10多年外貿經驗的店主了。他告訴記者,盡管疫情讓很多客戶進不了國內,但是海外的市場和需求還是有的。因此,他一方面穩住原有客戶,通過網絡保持業務合作,另一方面通過亞馬遜等跨境電商,把產品銷售到海外市場,彌補了部分客戶因為疫情不能到公司下單的損失。
在去年國內疫情最嚴重時,天派集團曾停產兩個月,但全年產值仍和前年持平。王晉圍表示,天派集團的客戶主要集中在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地,都是比較穩定的長期客戶,因此對這些客戶的訂單會有一個預期。而這些客戶面對市場,判斷需要下多少訂單時,也會有一個預期,所以預計2021年可以實現正增長。
位于“中國針織名城”寧波市象山縣的浙江巨鷹集團,同樣迎來了訂單增加、業績上升的發展機會。公司副總經理俞能偉向記者表示,公司的客戶主要以歐美市場為主,產品包括針織類休閑衣、衛衣等,是冠軍等國際運動品牌的供應商,目前共有1000多名員工,2020年的銷售額在13億元左右,今年預計銷售額能增長20%,現在已經排單到七八月份了。
“今年發展的趨勢,目前來說還是比較好的,整個象山爵溪針織外貿出口訂單還是比較充足,可能比2019年同期還要表現好一點。”象山爵溪街道辦事處發展服務副主任史久磊表示。
俞能偉認為,之所以預計今年會好于2019年,主要是基于這幾方面:第一、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國疫情防控到位,企業迅速復工復產;第二、從企業角度來看,自2020年9月份開始,原來在東南亞區域的訂單,受疫情影響,出現訂單回流的情況;第三,從整體針織市場供需情況來看,2020年有點疲軟,但現在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市場也在復蘇。
顯然,無論是客戶還是生產企業,都在對市場做預判,且只有當預判超前時,才可能占得先機搶占市場。
天派集團現在研發的都是2022年和2023年的產品,對于能不能讓消費者接受,公司已經有了預判。“我們跟客戶緊密度很高,大環境下給了我們更多的訂單,銷售會更好。”王晉圍說,公司的客戶都是比較優質、靠前的。公司目前機器設備數量居全國前列,在產能上有優勢,排名第二的同行業企業只有三四百臺機器。“因為在產能上有優勢,客戶可能把70%的訂單都給我們,30%放在外圍做配套,這是核心供應商和后備供應商的區別。”
在多名受訪者看來,這是一種聚集效應,當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客戶觀念都有了改變,以前貨比三家,哪家更便宜,哪家就有優勢,現在不這樣了,越強的企業越有優勢。特別是經歷過疫情,外國原材料拿不到、供應跟不上,只有中國才有。
一些大型企業的外貿訂單已經排到了下半年,但隨著訂單的增加,另一方面,招工難的問題也再次凸顯。
與生產車間火熱的場景相比,位于天派集團大門口的招聘臺就顯得有些冷清,記者在現場看到,公司招聘的是生產線的普工,有無經驗均可,但是記者所在時間內,卻很少有人來應聘。
王晉圍告訴記者,天派集團現有員工多達數千人,但同時招聘員工也遇到困難,仍有數百名的員工缺口。
缺人的不只有天派集團,現在很多企業都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在王晉圍看來,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用工環境變了,不少地方都支持在本地就業。其中包括幾個人口大省,本地就業機會的逐漸增多,分流了一部分勞動力。
第二個原因是疫情之后,大家更關注孩子、父母以及家庭的感受,不再像以前一樣,為了打工可能長途跋涉去尋找工作機會。
“另外,當下招工難也與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關,讀大學的多了,大學生一般不太愿意做基礎工作,今后幾年,招工困難的局面還會更加凸顯。”王晉圍表示,現在企業普遍缺人,很多大型企業專門跟地方政府合作定點輸送,一些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就可能競爭不過這些企業,大型上市公司的優勢就出來了。
浙江巨鷹集團副總經理俞能偉表示,對于規模大、工人多的企業來說,特殊時期內盈利可能不是首位目標,更關鍵的是保工人、保生產。爵溪當地一家紡織廠廠長透露,對企業而言,現在工人比訂單更重要。對他們而言,應對策略是,一方面提高工廠經營效率,降本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向利潤空間更高的小而精訂單方向轉型。
象山爵溪鎮不少針織廠貼出了招工告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另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象山一中等規模制衣有限公司負責人說,“據我目前了解,上半年原材料漲價很猛,有些企業都暫停接新單,成本太高,接單不賺錢。比如說棉紗漲到2000-3000元/噸,一件衣服的成本差一塊錢的毛利潤,但是我們附加值高的,影響還不大,附加值低的這些訂單,它的價格就做不過來了。”
象山爵溪一家小型規模針織廠的負責人表示,目前做螺紋的萊卡面料漲得最厲害。去年幾個月內價格翻了一倍多,從3萬多一噸漲到7萬多一噸。“去年下半年原材料價格就持續上漲,去年9月份買的原材料,到年底基本用完了,所以到去年12月,我們又囤了一批原材料,基本能滿足2021年上半年原材料供應。如果去年下半年沒囤的話,按照現在的原材料價格,估計工廠今年的訂單等于都白做。”
原材料漲價的不只有紡織行業,2020年以來,大部分產業的原材料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義烏國際商貿城三區一家制筆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其企業位于江西省進賢縣文巷鎮,主要生產鋼筆和水筆,所用原材料為鋼材,2020年以來,鋼材價格上漲了近三成,導致成本直接上升。“成本上漲之后,銷售價格也會相應的上調。”
業內人士分析,原材料漲價,主要與兩個原因有關:一是全球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另一個是不少原材料企業受疫情影響,產量下降,供應短缺,也帶來了價格的上漲。
不過,盡管當前原材料價格處于高位,但也有企業主認為,或可在接下來可能到來的過渡期中,購入原材料。
該企業主口中的“過渡期”,是中國制造工廠因綜合成本上漲,抬高訂單價與國外客戶可接受的采購價兩者的磨合。他認為,原材料、人工成本增加,供應商會抬高訂單價格,但剛開始時,國外客戶可能不會輕易接受提價,而國內工廠失去了利潤空間,則會出現放棄接單或挑選訂單的情況,供需市場失衡,市場將進入一個過渡期。不過,由于國外主要紡織業制造國家產能未恢復,最后仍需通過中國工廠生產。而一旦市場進入過渡期,對原材料需求量可能會相應減少,原材料價格會進入下行通道,那么工廠在這個過渡期中購入一批原材料,是投入的好時機。
屈丹丹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四區經營草帽業務,她告訴記者,她家的帽子以出口為主,主要賣到中東、美洲,東南亞等地區。雖然現在海外的客戶進不來,但是現在網絡發達,熟悉的老客戶主要通過網上下單,基本上也能保證業務。
2020年,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義烏的中小企業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外貿企業面臨著訂單終止,客戶拒不收貨等情況,壓力很大。
屈丹丹的流村草帽廠就在義烏市城西街道流村,工廠也是在自家的房子里,這節約了不少的成本。屈丹丹說,當地政府對實體企業也非常支持,在政策和稅收上,都給予一定的扶持。
義烏是中國外貿經濟的晴雨表,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支持外貿企業的發展。
義烏市商務局外貿科科長黃俊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在精密智控、疫情可控的前提下,義烏市場于2020年2月18日率先復市,通過推行企業復工簡易備案制,推動企業復工線上秒備案,并建立“三服務”駐企聯絡制度,幫助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另外,義烏市通過推動“市場采購+跨境電商”新業態融合發展和推動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發展貿易新業態,開展跨境電商B2B出口新貿易方式試點工作,2020年7月先后完成首單“9710”和“9810”出口。2020年跨境電商交易額870.88億元,增長15.5%。
黃俊僑表示,過去的一年,義烏市支持外貿工作還包括拓展外貿線上渠道:一是推動市場數字化轉型,開發上線小商品城數字貿易綜合服務平臺“Chinagoods”,免費供外貿企業和市場商戶使用。深化義烏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阿里國際站義烏產業帶上線主體超9000家,成交額超7億美元;二是推進“線上一國一展”,累計組織1133家次企業參加埃及專場、馬來西亞專場、中東歐專場等國別化線上境外展。
此外,義烏在海外貿易網絡建設方面已經有很好的基礎。通過搭建“海外倉+海外展廳”展銷網絡,推動市場貿易功能前移,建立了海外倉與市場商戶展銷機制。目前,義烏市已建設運營西班牙、波蘭、泰國等40余個國家的59個海外倉。投用捷克、阿聯酋等3個“帶你到中國”海外展廳,已向海外展廳運送10000余種樣品。
為了保障國際物流通道的暢通,“義新歐”中歐班列先后開通了馬德里、莫斯科等13條運行線路,全年開行974列,發運80392個標箱,增長90.2%。“義烏-日本”大阪貨運航班加密至每周7班,開通至都柏林、馬德里臨時貨運包機以及與鄭州、廣州的空空轉關業務。建設環球義達國際物流信息平臺,已上線北美、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專線105條,覆蓋66個國家的600余個城市。
象山縣商務局外經貿科科室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疫情導致一些傳統的線下展會、合作受到比較多的阻礙,企業之間的洽談紛紛轉到線上。“在這樣的形勢下,跨境電商迎來了比較大的機遇,所以去年我們也組織了很多的相關活動,包括和一些跨境電商B2B平臺合作舉辦活動,讓企業能夠增加接觸新客戶的渠道,象山本地的出口企業也正在嘗試向這個方向轉型。”
目前,象山當地正和跨境電商服務平臺洽談,希望運用第三方機構打造平臺,為象山當地出口企業提供線上渠道的服務和對接。
而對爵溪當地針織外貿產業的發展,象山爵溪街道辦事處發展服務副主任史久磊介紹:“爵溪現在遇到的困難,一是強鏈補鏈方面,主要面臨面料和銷售問題;第二,最大的困難是用工。所以現在我們也在積極開動腦筋,比如我們要創建一個中心,即針織品國際交易中心,主要通過電商化網紅直播等形式帶動銷售;第二,創建兩大基地,一是面料基地,計劃建2萬平方的面料研發基地,便于企業就地選擇采購,同時也可以減少企業的成本。其次是建設扎染基地,以滿足客戶個性化訂單需求,提高企業競爭力。”(文中林森為化名)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