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6 19:41:21
《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明日發布。
每經記者|方京玉 每經編輯|湯輝
2020年,國內制藥行業走到了“仿制藥為王”和創新藥初露頭角的更替時代,既有政策促使市場更迭,不斷淘汰低附加值產品,又有一大批成立在2010年前后的新興制藥公司引領著一股醫藥創新浪潮。而在今年新冠疫情暴發與蔓延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厚積”狀態的醫療器械行業與互聯網醫療行業迎來大發展,產品創新與模式創新均得到了市場與資本的認可。
11月27日,在“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將特別推出《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該白皮書包括創新藥、醫療器械以及互聯網醫療服務三部分內容,描述出了中國醫療產業發展的整體畫卷。基于過去十年的積累、發展與調整,中國醫療產業創新的思路及趨勢已經明朗,產業創新之火已經落地,將在下個黃金十年形成燎原之勢。
在2017年,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醫藥消費市場以及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據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17年時中國已經有近5000家原料藥和制劑企業,醫藥制造業年度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5萬億元。
雖然行業整體規模處于世界前列,但在此前的發展階段中,國內制藥行業長期無法擺脫低價競爭的基本面。由于國內現代制藥業起步較晚,標準偏低,導致在原創性研究和原創性新藥開發上落后于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為提升上市藥品質量,從市場上淘汰品質、有效性不達標的產品,2016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令國產仿制藥在質量和療效上達到與原研藥品一致,臨床上可以與原研藥品互相替代。此舉旨于為優質藥品騰出市場份額,同時節約醫保費用。
此外,在2017年10月,政策支持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加快藥品上市審評審批。新冠疫情發生后,該政策的后續細則進一步落地,新版《藥品注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明確規定藥品上市許可申請審評時限為二百日,其中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的審評時限為一百三十日,臨床急需境外已上市罕見病用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的審批時限為七十日。
在政策支持下,中國藥品行業的質量與創新力都有了顯著提升,除了仿制藥質量提升外,1類新藥注冊上市數量明顯增多。據《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整理,2016年~2020年5月,國家藥監部門共批準28個1類創新藥上市,包括16個化學藥、8個治療用生物制品和4個預防用生物制品,涵蓋貝那魯肽注射液、鹽酸安羅替尼膠囊等多個重磅藥物。
而從國內藥企在新藥研發方面的投入看,未來醫藥生產的核心邏輯將從“低價競爭”邁入“高價競爭”,《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在2020年A股上市的國內主要藥企中,前三季度研發支出TOP5企業支出均超過10億元用于新藥研發,TOP10名單中5億元研發支出成為最低標準。
截至2017年時,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就迎來了一個跨越階段,數據顯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從2006年的434億元增長至了2017年的442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3.5%。從2014年開始,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在醫療器械審批制度的“護航”下開始騰飛。
《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統計,自2014年2月《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以及2015年8月《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頒布后,每年納入優先審評的產品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經有236個產品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通道,73個創新產品獲得注冊證。
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球醫療資源供給緊張,醫療補短板需求暴發。從口罩、PVC手套、防護服到呼吸機、監護儀、CT等,全球都在采購中國制造。
國家藥監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26456家,較2019年增長四成,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注冊證分別較疫情前增加了1225.3%、821.4%,共有49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2個血液凈化設備、8個呼吸機等產品先后通過應急審批獲準上市。
但《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同時指出,伴隨醫療器械創新的潮流,帶量采購也將對行業格局帶來重大影響,未來企業都面臨降價的壓力,但中標后也能帶來可觀的市場空間,提升企業在細分領域的競爭力。
互聯網醫療行業也有新的發展。雖然在過去的4G技術時代,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已經推動互聯網醫療實現高速發展,但是在政策配套還未完全放開、人們就醫理念改變難度較大的背景下,2020年之前“互聯網醫療”這個詞還沒有完全進入公眾視野。
在疫情暴發期間大眾對互聯網醫療的需求在短時間內明顯提升,無論是醫療健康類APP還是網頁,月度有效使用時間、訪問量都有了明顯增加。在資本層面,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等頭部公司都被資金熱捧。
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與衛健委聯合發布指導意見,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該政策不僅使支付問題明朗,也被視作為行業“正名”的信號。
《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指出,雖然從短期看,全球疫情流行將在客觀上推動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線問診量和用戶流量的增長,但是從中長期看,能否在疫情中不斷提升自身價值,在流量紅利期后仍然保持增長動力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所在。
欲詳細了解我國醫療產業的全貌,洞察行業的發展趨勢,請關注11月27日上午由每日經濟新聞發布的《下一個黃金十年——中國醫療產業白皮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