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7 18:48:32
每經記者 葉曉丹 每經編輯 文多
10月16日,2020國際油氣貿易與海事服務高峰論壇——世界油商大會專題會議在舟山舉行。浙江省副省長朱從玖在會上指出:“當前全球石油貿易中心加速向亞太轉移,根據預測,2020年亞太石油進口量將占到全球貿易總量的65%,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2019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突破5億噸,進口天然氣達到9656萬噸。同時,《2019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原油和石油對外依存度雙破70%。
中國作為石油買家地位的重要性凸顯。過去三年多的時間里,基于這一背景,浙江自貿區大力發展油氣全產業鏈建設。朱從玖表示:“截至目前,浙江自貿試驗區已經集聚各類油氣企業7000家,成為中國油氣企業最集聚的區域。近三年油品貿易額年均增長121%,油品交易額年均增長111%,市場氛圍活躍,發展潛力激發。”
今年9月,浙江自貿區又迎來了擴區,新增杭州、寧波、金義三大片區。從各新增片區的功能定位上,寧波和舟山在發展油氣全產業鏈上有共振之處。在此次論壇上,朱從玖亦表示,今后寧波和舟山將優勢互補,共同打造以油氣為核心的大宗商品的配置基地,以及生產加工儲備運輸國際貿易中遠期交易、能源金融跨境結算于一體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油氣全產業鏈。
圖片來源:浙江自貿區提供
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談道,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所謂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植樹造林等抵消人類其他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凈碳零排放量。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加快經濟轉型發展,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培養居民綠色生活方式,是一項系統性任務。
“中國能源需求的變化影響著整個世界能源需求的格局變化。”BP(英國石油)集團地區事務與城市低碳解決方案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士旭表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巨大的任務,而且迫在眉睫,可以看見,中國能源結構將逐步變得更低碳、更清潔,“其中,石油需求很有可能在未來5年到10年中見頂”。
“綠色發展的要求將引領傳統產業探索新的發展道路。”中國石油和化學化工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表示,落后產能將被淘汰,從而為發展先進的清潔產能綠色生產騰出空間,“這也是中國煉油企業的升級轉型之路”。
“隨著產業調整,中國多元化供應體系逐步形成,中國市場將更有競爭力。”龐廣廉表示,未來中國石油和石化產品的市場仍然巨大,尤其是天然氣、化工和新材料。
道達爾公司貿易和供應板塊全球總裁托馬斯·維梅爾(Thomas·Waymel)亦表示,在未來,綠色低碳能源將成為“主流”,“預計到2030年石油產品占銷售額的比重將從當前的55%下降到35%,生物燃料的占比會顯著上升,天然氣和電力的占比也會大大提高”。
石油具備極強的金融屬性,2020年原油價格的波動對國際金融市場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如何更好地開展國際貿易中遠期交易、能源金融跨境結算,也是浙江自貿區油氣全產業鏈建設深化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0月16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王鳳海在論壇上表示,下一步,上期所將推出更多國際化品種,抓好國際銅等期貨品種的上市工作;加快推進成品油、天然氣期貨研發工作;逐步將業務范圍拓展至非標倉單和保稅倉單以及商品互換、場外期權等場外衍生品業務;以低硫燃料油期貨為試點,開啟境外設庫探索,通過「跨境交收」模式,在全球重要的燃料油集散地新加坡嘗試低硫燃料油集團廠庫交割;加強境外合作,與境外交易所開展結算價授權、探索商品期貨轉委托等合作。
同時,王鳳海還提出,接下來上期所將繼續深化與浙江省、浙江自貿區的合作,積極拓展交割庫資源,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地區石化企業的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和產業升級。
隨著舟山船用燃油加注量的大幅上升,舟山港成為東北亞重要的加油樞紐,也初步形成保稅船用燃料油“舟山價格”。浙江國際油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政府批準的全省唯一一家專業從事石油化工產品交易服務的交易場所,集聚了很多油品現貨交易企業。
從股權結構來看,目前浙油中心的股東主要包括物產中大(600704,SH)旗下浙江物產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榮盛石化(002493,SZ)母公司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舟山海洋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浙能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在此次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浙油中心或將迎來新投資者入股。
現貨市場的“舟山價格”對應期貨市場的“上海價格”,未來如何實現良性互動?10月16日,王鳳海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期貨市場的職能是發現價格,通過眾多參與者、通過交易產生遠期價格。‘舟山價格’是現貨市場,也是當期的價格水平。‘上海價格’代表的是未來的價格,會對資源配置產生一些指導作用。二者緊密連結,期貨市場最終要通過現貨市場來服務實體,期現之間如何更好地實現互動,也是我們關注和努力的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