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30 13:08:26
內循環強調的是內需市場,所以至少在中國境內,我們要進一步開放,只有開放才能讓市場有更多選擇,只有讓市場發揮更好的作用,才能保證投資的方向是正確的。
每經記者 張瀟尹 每經編輯 梁梟
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一方面,它持續地給世界經濟帶來打擊,全球供應鏈體系備受挑戰;另一方面,疫情的爆發與蔓延給各國公共衛生體系帶來諸多反思。目前來看,疫情對經濟全球化與公共衛生體系的影響,成了評估新冠疫情蔓延后果的重要問題。
日前,在202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國發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針對當下熱議的“經濟內循環”、分級診療等話題,劉國恩分享了他的看法。
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NBD: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到方方面面,疫情全球蔓延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是疫情期間的重要議題。在您看來,此次疫情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經濟全球化進程?當前很多觀點提到“逆全球化”,您對此如何看待?
劉國恩: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全球化”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全球化的內容、形式與規則也在變化和更新。如果我們僅把以前所說的“全球化”簡單復制到現在,我們確實可以說當前出現“逆全球化”,或者說全球化已經被拋棄。但我認為應該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定義“全球化”,全球化在當下有新的內容、形式與規則,全球化本身不會逆轉。
NBD:現在國內在強調“經濟內循環”,您認為這個提法的內在邏輯是什么?據您觀察,如果要實現經濟內循環,需要有哪些要素支撐?當前是否已具備相關要素?
劉國恩:實際上,“經濟內循環”并非新說法,而是長期以來的常規行動,我們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就提出擴大內需,一方面是為了減輕國家的外貿壓力,另一方面也確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我們現在更加強調“經濟內循環”,其實是希望能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的作用。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循環強調的是,當前國內市場在哪些方面尚未充分發揮作用,我們針對性地去提升,但這絕不意味著否定外循環,二者并不是對立、相互沖突的概念。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的血管在某些地方不通暢,也要進行疏通,讓整個血液系統更好地循環起來,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外部的空氣和水,不能與外部生態系統割裂、對立。
從另一方面來說,內循環強調的是內需市場,所以至少在中國境內,我們要進一步開放,只有開放才能讓市場有更多選擇,只有讓市場發揮更好的作用,才能保證投資的方向是正確的。倘若內循環不能提高投資效率,無法對接市場需求,那這樣的內循環無異于是作繭自縛。以投資為例,我們在投資第一輪的時候,或許可以直接促進當年的GDP,但未來這筆投資能否獲得更多回報,取決于投資的方向和領域是否正確。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唯有堅持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根本就是市場開放。內循環就要求我們在省級行政單位之間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充分發揮競爭機制,提高內循環的資源配置效率。
NBD:疫情當前,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面臨重大挑戰,您認為這種挑戰下,企業和政府應該怎么做?
劉國恩:我覺得企業應該更多地去尋求市場需求釋放出來的信息,而市場需求釋放出來的信息,能否更好地被企業捕捉到并加以利用,進而更好地配置企業的投資資源,又取決于相關政策和市場的開放程度。
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應該把重點放在法制法規建設,并為市場規則保駕護航。政府不宜過多地直接配置資源,資源配置主要讓市場主體去做。更為開放、中性競爭的制度環境,有利于企業進行最優資源配置,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滿足市場需求是企業的生命線。
NBD:中國從2009年啟動新醫改,十年來,您覺得新醫改最大的成果在于哪些方面?您如何評價這場改革?當前醫改進程上有哪些機會和挑戰?
劉國恩:我認為醫改的最大成果,當屬在多年努力下,我們終于完成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制度整合,從制度層面上消除了城鄉醫保差異,消除了對農村地區的歧視,這一點我認為怎么去褒揚都不過分。新醫改從制度上消除了城鄉差別,這一點可以說為中國其他行業、其他部門作出表率,中國應該往這個方向上更好邁進。
當然,現在醫保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現在的支付手段改革。醫改的另一項任務就是如何推動分級診療,讓醫療資源往下沉,比如推進社會辦醫,醫生多點執業、自主執業等,這將是我們未來在醫療行業供給側改革方面的大規模工程,如果我們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和進展,醫療服務供給側的效果將大幅提升,而這也是目前醫療制度的短板。
NBD:新冠疫情給全球的公共衛生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疫情期間國內對分級診療也有較多反思,您認為當前國內分級診療現狀如何?
劉國恩:相對而言,分級診療的進展不大。大醫院占據很多資源,中下級的醫療服務機構面臨擠壓,但非一線城市的醫療需求又很大,很多人跑到上級醫院,造成資源浪費。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種情況都不應該持續下去,對供方、需方乃至整個社會都無益。所以推進分級診療、鼓勵社會辦醫、注入市場資源,是深化國家醫療改革必須要進行的重要任務。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