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4 14:00:54
每經記者 胡琳 每經編輯 易啟江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的40年崢嶸歲月,相較于人類歷史的漫漫長途,宛若彈指一揮間。然而,這40年卻帶來深圳經濟、金融發展的巨變。如今的深圳,已從曾經的邊陲漁村演進為亞洲第五大城市、全球第十一位金融中心城市,昂首走向世界的舞臺。
深圳特區成立以來,深圳金融部門從零開始,依托外貿金融、政策支持、金融創新、機構積聚、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金融監管完善、跨區跨境要素融合等,實現了從量到質的飛躍,基本建成了機構種類較為齊全、服務功能比較完善、對外開放程度較高、金融監管比較規范、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金融體系,并成為全國乃至亞太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
深圳特區成立40年以來,在現代化建設中,金融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對我國金融體系深入改革和各地金融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圖片來源:攝圖網
深圳經濟奇跡歸因于市場化和民營資本集聚的優勢、毗鄰港澳的開放優勢、年輕人才的優勢;深圳金融改革始終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導向,推動實體經濟快速發展,推動金融市場創新層出不窮,推動金融對外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
1979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撤銷寶安縣,設置深圳市;當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建市當年,深圳市常住人口31.41萬人,GDP為19638萬元,財政收入1721萬元。
至此,深圳擁有了這一偉大姓名,并在四十年間,作為試驗區,用前無古人的成就書寫了改革開放先行者的壯麗歷史。
1983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中央銀行的性質和地位,并于次年設立中國工商銀行,承接中國人民銀行的商業銀行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剝離了商業銀行功能,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標志性成果。
此后,在國家積極推動下,銀行、保險、信托、證券、融資租賃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恢復和創立,中國金融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保險業是開放時間最早,力度最大的行業之一。1985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為成立保險公司創造了條件。從此以后,各類商業保險公司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種背景下,1988年,作為我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險企業——平安保險,誕生于改革開放的最前線——深圳蛇口。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平安的發展和命運與改革開放進程緊密相連。讓民營資本進入保險業,可謂是當時金融行業的一場革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保險業得到迅速發展,大量的民營保險公司在深圳涌現。
198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批轉《廣東、福建兩省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中指出:“允許我在港澳注冊的銀行到特區設立分支機構,并有步驟地、有選擇地批準外資銀行來特區設立分支機構”。
1982年1月,經人民銀行總行批準,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正式開業,它是1949年后我國引進的第一家境外銀行。
據了解,1982年,莊世平帶領南洋商業銀行同仁,加入到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行列,率先在深圳特區設立分行,使南洋商業銀行成為深圳特區內的“第一間境外注冊銀行”,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進入整個內地市場的第一家港資銀行。南洋商業銀行還率先在我國大陸發行港澳通用的信用卡發達卡,促進內地銀行信用卡業務的興起和發展。
到1984年底,先后有8家境外銀行在深圳設立分行和代表處,它們分別是: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和蛇口分行,拓銀國際(亞洲)深圳代表處,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深圳辦事處,匯豐銀行深圳代表處,東方匯理銀行深圳代表處,巴黎國民銀行深圳代表處,三和銀行深圳代表處和花旗銀行深圳代表處。
深圳特區成立伊始,采取外引內聯的建設策略,推動了多元化投資主體和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促進了各種所有制的企業相繼成長,也推動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創建。
1987年4月,經人民銀行批準,由招商局出資人民幣1億元設立招商銀行。1987年12月,經人民銀行批準,深圳發展銀行在對深圳經濟特區內6家農村信用社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
在2004年,經深圳市政府請示廣東省政府、原中國銀監會批準同意,在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銀監局等上級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圳農信社從廣東省農信系統單列出來,單獨改制組建深圳農商銀行。
2014年3月,原銀監會發布自擔風險民營銀行首批試點名單,其中包括注冊地在深圳的微眾銀行。
在深圳經濟金融快速發展中,非銀保金融機構也應時而生。1980年6月,國務院在《關于推動經濟聯合的通知》中指出,“銀行要試辦各種信托業務,融通資金,推動聯合”;當年9月,人民銀行下達《關于積極開辦信托業務的通知》,自此深圳特區各大銀行分行紛紛試辦金融信托業務,各專業銀行內部已增設信托投資機構,但多作為內部處室對待,管理職能強于經營職能。
1980年6月,經廣東省特區委員會批準,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深圳公司成立。
1982年1月,深圳市政府全資組建深圳市信托投資公司。1984年5月,因人民銀行信托機構重新登記,深圳市信托投資公司更名為深圳國際信托投資總公司。1991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更名為深圳國際信托投資公司。
1984年5月,經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批準,工商銀行珠江三角洲金融信托聯合公司成立,其是由工商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和工商銀行系統的廣東省、深圳、廣州、珠海等五家信托公司聯合發起設立的。1995年,經人民銀行批準,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在原信貸部和物業部的基礎上,收購工商銀行三角洲金融信托聯合公司全部股權,組建成立平安信托投資公司。
此外,深圳積極借鑒先進經驗,創造了我國金融市場建設的一個又一個第一。1985年,全國首家外匯調劑中心——深圳經濟特區外匯調劑中心成立;1990年,深圳外匯調劑中心確立外匯調劑公開市場運行新模式;1993年,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成立深圳融資中心;2005年,深圳設立上海黃金交易所深圳備份交易中心并開辦黃金夜市交易,覆蓋了國際市場金價波動最為頻繁、活躍的時段,為投資者提供規避市場風險的時間窗口和場所。
深圳金融業在改革大潮中勇立潮頭,但在破浪前行中也體會到行穩方能致遠。尤其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促使深圳金融人認識到,金融體系傳統規模擴張式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需重新審視一些不合適宜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重新調校一下前進的步伐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整理是為了更好地前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全球經濟進入再平衡的新階段,深圳金融業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推動深圳金融深度對外開放。
2009年7月7日,“深圳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繼承擔為香港人民幣業務提供具體清算安排的歷史性任務之后,深圳又努力爭取到了與上海、廣州、珠海、東莞同時先行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資格。
2012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成為特區中的特區。2014年,前海又成為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標志著深圳金融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意味著又一次跨越式發展機遇的到來。
2015年7月,為拓寬深圳市銀行與港澳臺及其他海外地區同業之間的融資渠道,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跨境人民幣資產轉讓業務試點。該業務穩步快速發展,市場參與主體、轉讓資產類別不斷拓展。
2018年2月,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助力深圳產業轉型升級,經多方調研,深圳人民銀行向市委市政府報送《關于深圳加快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相關建議的報告》。7月,深圳市政府向人民銀行總行上報《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商請支持深圳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的函》。10月,人民銀行總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深圳市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的意見》,原則支持深圳在前海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2019年1月,深圳博約投貸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也是我國第三家地方政府設立的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深圳市向國務院提出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于2017年首次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國家戰略。
2020年5月14日,《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出臺,這也是金融領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措施,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中又一重大利好,為進一步推進大灣區金融創新、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攜手打造國際金融樞紐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為扎實推進落實人民銀行總行等四部門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深圳方面制定了《深圳市貫徹落實行動方案》,共50條行動措施,共85項細分任務,并已于7月正式印發實施。該行動方案立足深圳實際,結合先行示范區建設金融重點工作,助推深圳金融先行示范。在此次計劃中,將深圳打造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躍然紙上。
40年光陰流轉,深圳經濟特區已然不惑。回首過去40年,深圳金融發展經歷了從實驗到規范、從區域到全國、從單一產品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跨越式成長,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懈探索、銳意進取,走出了一條充滿艱辛的希望之路。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