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 16:05:21
時下,2021屆MBA提前面試工作正在進行中,作為連續3年蟬聯報考人數最多的專業,攻讀MBA成為了很多職場人提升自身競爭力、沖破“職場天花板”的重要選擇。據官方公布,2018年報考人數17萬人,錄取人數為3.9萬人,錄取比例為22.9%。根據過去十年的數據預測,2020年或有超過22萬人打算攻讀這個學位,而最終能夠被錄取的人數不足4萬人。
MBA之所以被青睞,與企業對這類人才的重視和它給學習者帶來的提升有很大關系。據統計,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等高層主管,絕大多數都是MBA出身。隨著企業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增長,技術過硬同時又具備商業思維的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比如美國產品經理招聘的要求中,往往要有2-5年工程或是設計的經驗,同時推薦具有MBA學位。
很多人報考MBA,正是看中它在打破“職業天花板”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據脈脈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63.3%的職場人表示自己面臨“職業天花板”問題,26歲以上的職場人群遇到職場“天花板”的比例過半數,并且年齡越大對職場“天花板”的感知越強烈。
而攻讀MBA恰恰在幫助職場人轉變思維方式、拓展人脈圈子、職位晉升、薪酬提升以及享受優惠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大吸引力。據了解,北京上海如需積分落戶,研究生學歷可以直接積分20+;武漢碩士大學生8折購房;濟南碩士研究生學歷落戶后可以領10萬元補貼……在事業單位、公務員等體制工作內,目前研究生學歷正式入職后可以直接享受副科級待遇。在公立學校中,研究生學歷提交相關直接資料證明便可以獲得一級教師的職稱------
中央財經大學MBA畢業生職業調研數據顯示,畢業生的薪酬水平與入學前相比,整體年薪層次普遍提高,平均年薪28.1萬元,比入學時提高了26.0%;最高年薪300萬元。職位層次與入學前相比也有了較大提升,高層管理者比例約占36.3%。另外,還有高達73.3%的全日制MBA(含國際MBA)畢業生通過攻讀MBA實現了職業方向的轉換;其中,由非金融行業轉換到金融行業的比率高達13.3%;金融行業之間的轉化比率為5%。
基于這些原因,我國的MBA教育多年來熱度持續不減。但同時,隨著2016年管理類聯考納入統考,考試難度不斷提升,如何助力學員在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通過面試、筆試等考核,成為考驗MBA考前培訓機構實力的關鍵。這其中,新技術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深耕成人教育17年的尚德機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打造的“三師培訓體系”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就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所謂“三師體系”,指的是“老師大班直播+班主任課后督導+AI老師個性化輔導”的模式。在AI方面,尚德機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匯集考試真題等海量題庫中的歷史關鍵數據進行分析,來預測考試趨勢和知識點權重,并匹配學員知識點掌握程度。在理想情況下,可以為學員節約60%-70%的學習時間。
以綜合能力考試中的邏輯部分為例,尚德機構對邏輯知識點、題型進行全面整理,詳細梳理聯考邏輯知識的重、難點,覆蓋管理類聯考邏輯推理多年易考、易錯點。在精準定位考點的基礎上,尚德機構還估中2020年聯考邏輯推理部分題目。在英語大、小作文的答題方面,尚德機構在總結歷年題型和考試趨勢基礎上,為學員提供實用的作文模版,也成功估中2020年英語二大、小作文的題目。
尚德機構還根據學員自身特點,為其制定個性化就讀方案。以“伴隨式”面試通關訓練為例,從材料書寫、材料修改、模擬面試直到面試通過,整個過程一直是一個老師對接一個學員,它采用全真實戰形式,有效應對面試通過率低等難題。
盡管考試難度逐年提升,但通過技術賦能等新舉措,尚德機構仍然幫助學員取得了優秀的成績。2018年3月23日,出現在尚德機構上市敲鐘現場的兩位特殊嘉賓就是他們中的代表。有“最牛復讀生”的綽號的顧元燊,不僅在尚德機構老師的輔導下收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還一舉通過了清華大學MBA材料審核關,成為了8000多名清華大學MBA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的244人之一。另一位出現在敲鐘現場的學員黃怡,在多家外企曾擔任過高級管理人員、駐華高管的職位,她在尚德機構參加MBA培訓后以182分的成績進入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學習。
尚德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僅2019年研究生考前培訓,尚德機構就創造出數學知識點覆蓋率高達95%、邏輯和寫作知識點達到全覆蓋的佳績。在2020年MBA提前批面試中,尚德機構公布的學員面試材料通過率達到了95.22%,面試通過率達到了94.25%。2020年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通過率為81.08%,比2019年69.97%的通過率提高了11%。目前,尚德機構已成為國內較專業的管理類教育培訓機構之一。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