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4 16:52:29
今年1~5月,茶葉出口實現逆勢增長,成都海關出口茶葉78批次、1349噸、228.8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6.36%、271.95%、157.90%。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梁梟
今日(6月2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第九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茶博會)新聞發布會現場獲悉,茶博會將于7月2日開幕。發布會現場,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小余披露了全省茶產業的相關數據:2019年,全省茶園面積580.5萬畝,茶葉產量31.5萬噸,實現毛茶產值279億元,綜合產值達到800億元,川茶產業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第二位。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5月,四川全省茶葉出口實現逆勢增長,成都海關出口茶葉78批次、1349噸、228.8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6.36%、271.95%、157.90%。四川農業農村廳首席茶業師段新友介紹,高增長主要是產品成本下降了20%。特別是提升機采率后,采茶成本更是降低了70%。多位參會企業有關人士表示,茶園管理、茶葉采集是茶產品主要成本,不過各個茶種成長地域有異,并非都能進行機械化、規模化采摘。
四川一直以來都是茶葉大省,茶葉種類繁多且產量高,茶類品種包含了峨眉山茶、蒙頂山茶、米倉山茶、宜賓早茶等。精制川茶更是成為了四川“5+1”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重點,四川提出建成“千億茶產業強省”戰略目標。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小余介紹:“川茶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邁上了新臺階,集中資源建設了300萬畝川西南名優綠茶、200萬畝川東北優質富硒茶優勢產業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2019年,全省茶園面積580.5萬畝,茶葉產量31.5萬噸,實現毛茶產值279億元,綜合產值達到800億元,川茶產業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第二位。全省春茶毛茶產量19.9萬噸,毛茶產值218.78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加1.8萬噸、6.08億元,分別增長9.94%、2.86%。
亮眼的數據還有四川茶葉出口量。今年1~5月,茶葉出口實現逆勢增長,成都海關出口茶葉78批次、1349噸、228.8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6.36%、271.95%、157.90%,主要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蒙古、科特迪瓦、摩洛哥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高增長主要是產品成本下降,成本下降了20%。”四川省農業農村廳首席茶業師段新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別采用機采技術后,茶葉采摘成本下降了70%。段新友表示,茶葉產品的主要成本來自人工采摘,規模成本下降將提升茶葉產品對外競爭力。出口的茶葉主要是低端茶葉,該類品種毛利率不高,僅在10%左右。不難發現,低端茶葉產品價格對邊際成本的變動高度敏感。
當然,高端茶葉的毛利率就特別高,用于出口的量也很少。一參會的白茶企業西南片區負責人表示,高端茶葉價格高,但不同種類有不同原因,有些因為品牌營銷的溢價,也有一些是生產流程高成本導致,“像我們基本上是人工采集,茶園管理的成本就占到總成本的一半”。
這位負責人表示,因為茶葉類別不同,現代機采技術并不能通用。“我們3000多畝茶園就不能全部機采,像白茶采摘過程就講究精細,還涉及到茶樹的根、莖。”
第九屆茶博會新聞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肖小余也提到,機采技術大規模促進出口,2019年出口茶產量可以達到5.1萬噸,僅夾江一個縣的出口茶產量就達到2.78萬噸。
段新友表示,除開機采降低成本之外,還有一個因素是茶葉龍頭企業發力,“培育的龍頭企業開始成熟”。截至目前,四川已涌現出竹葉青、川茶集團等龍頭企業。
由中國茶葉學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等有關省級部門支持,成都市博覽局、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成都市商務局主辦,省供貨商商會、省市場營銷協會承辦的第九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將于7月2日在成都世紀城會展中心開幕。
本屆茶博會將以“千億茶產業·創新大發展”為主題,展會面積6萬平米,全川11個茶葉主產市州,以及重慶、貴州、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湖南等數十個名茶產區的近1000家企業參展參會,設中國名茶館(4萬平方米)、國際茶文化暨茶酒融合館(1萬平方米)、茶具文創館(1萬平方米)等主題展館,展出六大茶類、八大名窯、茶酒融合、泡茶水、竹產業、茶具、工藝品、文創禮品等4000多個品牌,共計數萬種產品及服務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全興等酒企將首次亮相茶博會,期間將舉辦川茶川酒重點企業對接會,相互借助科技、渠道、品牌、管理等優勢融合創新發展。
據了解,本屆茶博會還將首次同步舉辦“線上茶博會”。自4月18日籌備至今,“線上茶博會”入駐企業展商超過800家,預展示期間瀏覽量已突破125萬人次,達成約談近4000人次,為參展企業拓展了新商機。
茶博會期間還將舉辦100名網紅星主播駐場打卡、抖音直播帶貨、視頻電商培訓沙龍、“農產國潮”直播助農(茶博會)專場等創新活動。承辦網紅直播的商業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網紅自帶流量,預計拉動粉絲量達2000萬名。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