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10 20:41:03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宋思艱
6月1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特別發起“聚焦新基建•城市競爭新賽道”在線沙龍,以“新基建、新城市、新機遇”為主題,聚焦城市新基建的機遇和挑戰。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在沙龍上表示,新基建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構城市競爭力的“底座與基石”。新基建的帶動作用,不僅僅局限于產業本身,其具備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乘數效應”,可以很好地實現城市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初期,未來將面臨諸多挑戰。王高翔認為目前有以下三大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是方向問題,此前在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有成熟模式和經驗可供借鑒。目前在新基建建設領域,雖然從跟跑實現領跑,但仍然處于不斷摸索的階段。選擇在哪些領域,哪個方向重點發力,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問題。
其次是資金問題,新基建投入巨大,應該鼓勵更多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進來。
最后,還要把握好新基建的建設節奏,避免盲目建設,實現新基建與產業、城市的協調發展。
針對以上三方面的問題,王高翔指出,接下來城市和區域還應進一步加強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新基建與產業協同發展、城市場景賦能、未來產業布局的研究。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仍具有東部地區引領、中西部地區協調的區域格局。統計顯示,納入省級重點投資計劃的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占比分別為40.7%、37.4%、21.7%和0.2%。
在談及新基建建設的區域分布格局時,王高翔認為在整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導向下,發展的中心將轉移到各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比如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從而呈現出東中西梯度發展的區域格局態勢,這是客觀經濟規律使然。
當下,如何激發民營企業、社會資本投入到新基建建設浪潮中來,無疑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新考題。
王高翔認為政府應該以更加積極與包容的態度,不斷鞏固完善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他強調,這一過程中,還應積極引入企業債券、私募資金、信托融資等融資形式,拓寬新基建的融資渠道,創新新基建的融資模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