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05 22:25:58
“我主要向老爺子(褚時健)匯報了過去一年的工作,也沒有講很多話,畢竟我這個年齡也50多歲了,沒有那么婆婆媽媽、凄凄切切的。”3月5日這天,褚時健之子褚一斌對記者說道:“對于老爺子這份最后的事業,應該說是沒有達到他心里設想的那種狀態……”
每經記者 胥帥 朱萬平 每經編輯 文多
褚一斌與褚時健資料圖。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3月5日,褚時健逝世后的第一個周年祭,褚一斌來到父親的墓碑前拜祭。
他到那里時,墓碑前已擺滿了水果和鮮花——有其他人也來過這里,表達對褚老的追思。
褚時健影響了一代企業家群體,如今,對他的爭論在這里也已經塵歸塵、土歸土。這一天,更多是親情。褚一斌有很多話對父親說,但最想說的,還是希望褚時健在彼岸能開開心心,“對自己不要那么苛刻”。
3月5日下午,在拜祭完父親后,褚一斌在電話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敞開了心扉。剛過去的2019年,是父親離開后,他掌管褚橙的第一年,他說,2018年時他給自己打65分,但在父親褚時健眼里,他夠80分。如今,他給自己打了75分。只是,不知道褚老如果在世,是不是也會相應地給他個90分的高分?
3月5日,褚時健的祭日。
中午時分,在玉溪的某公墓里,褚時健墓碑前已有眾多水果和鮮花,誰來過?沒人知道,即使是褚時健的兒子褚一斌。
褚一斌感到暖心,因為他看到了墓碑前還有幾個辣椒——那是父親生前最愛吃的。可見,很多人依舊惦記著褚時健。或是身前好友,又或是仰慕者或崇拜者……
近期,不少人都聯系了褚一斌,他很感激,感激他們依然記住了父親。感激之余,褚一斌也希望大家不用來現場拜祭褚時健:一是因為疫情未結束,二是不想占用大家過多的時間。
站在褚時健的墓碑前,他對父親有很多話要說……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為兒子,褚一斌對父親也有這樣一番叮囑——希望他“不要對自己那么苛刻,不管在哪里都能開開心心”。
2018年,褚時健90歲生日時,褚一斌正給他看東西。圖片來源:東方IC
在褚時健生前,父子二人能輕松愜意對話的時刻并不如常人多。
每個人對親情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褚時健對褚一斌非常嚴厲,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父輩教育方式。褚一斌從小缺鈣,小學三四年級時走路還會經常摔倒。褚時健站在他身后,目光嚴厲,“那么大的人,走路都不會走,起來!”
褚時健原本希望褚一斌能按他的設想去發展,但兒子拒絕:“我要有自己的東西!”
但這段爭奪個性自主權的時光,并不會影響父子情感,褚一斌理解褚時健,因為嚴厲,是父親此生剛強性格的一部分。
“鋼鐵一般意志和鋼鐵一般身體,沒有剛強就沒有那樣的老爺子。”這是褚一斌對褚時健的看法。褚時健14歲喪父后,在那個物資匱乏年代,要養活全家。褚一斌記得父親那時愛抓魚,因此,他小時候不只沒挨餓,還營養富足。戛灑糖廠的江邊,父子二人光溜著身子下河捕魚,是一段難忘的溫情時光。
幾十年里,從曼蚌糖廠到紅塔山集團再到褚橙,褚時健經歷過人生的高峰,也有過挫折,又再東山再起。沒有那份剛強,褚時健不會頂著“投機倒把”之名搞原材料串換,不會踩著體制的邊界并購煙廠,更不會以耄耋之軀再創褚橙這一個人品牌。
產權改革思考、個人勵志故事、人生大起大落……褚時健的種種經歷引發巨大的同理心,雖然死去,但他依然活著,為人所記住。
褚橙新平戛灑基地。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除了回憶,褚一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他今天也是去向褚時健匯報工作,“老爺子離開這一年,我接手后的壓力很大,事業還沒有達到心里設想的狀態。”
褚時健想做好褚橙——這是他最為看重的也是最后的事業。褚一斌說,褚橙已是中國知名的水果品牌,但還不是國際品牌。然而由于水果的農產品屬性,褚橙的國際化之路何其艱難,“全世界做成國際性品牌的只有3個。”
褚一斌在朝著父親的理想努力,他去年助力環法挑戰賽、昆明馬拉松,向上合組織秘書長諾羅夫以及外國朋友推薦褚橙。
他還透露,前幾年,因為一些原因,褚橙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不再那么高。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2018年交接班時,父親曾給褚一斌打了80分。如今,如果要給過去一年的自己打分,褚一斌給自己勉強打75分。而這很不錯了,褚時健在世時,褚一斌只給自己打65分。
盡管去年褚橙的銷量減少,但銷售額略有5%~8%的增長,“銷售額和利潤在上升,主要是減少采摘、管理銷售方面的成本損耗。”褚一斌說。
企業管理,這是褚一斌過去一年最看重的事情。去年10月27日,褚一斌把國內知名管理專家陳春花(她也是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前聯席董事長),請到了農場,把各部門負責人都拉過來交流。陳春花后來寫下隨筆,甚至也想當一名果農。
在管理、經營這方面,褚一斌對褚橙的未來有自己的理解。某種程度上,這一理解和褚時健對企業的理解是相通的。
褚時健是那個年代最強調經濟核算的企業家。譬如他在曼蚌糖廠等價交換原材料、在紅塔山集團斥巨資留成引進新設備。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曾評價,這就是追求規律。
褚一斌也提到了核算,他說:“碰到風口豬會飛,如果風停了,豬的結果是什么?必然被摔死。自己作為企業管理者,要做好投入產出的核算。不要宣傳自己是高增長和超高增長的行業——農業,不可能的。”
因此,他擔心疫情對今年橙子收成的影響。莊稼人有諺語,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褚一斌說:“公司背不起。沒有能力在一年內只有支出而沒有收入。這個非常危險。”
當然,褚一斌和父親面臨的情況不同,他當前要應對的是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競爭之下,褚一斌對企業經營的理解則更為現代化。他再次提及上市,“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讓企業管理公開化、透明化的手段”,公司內部必須設置一個管理體系,而用上市公司的標準約束管理以及成本,是他的目標。
對于褚時健精神,褚一斌希望能把老人家這輩子簡單樸素的思路系統總結出來,進行理論化,也算是為社會做貢獻。
而對褚時健的事業,褚一斌也想告訴父親,子孫懷念他,請他放心,會為他做好他想做的事。
褚時健。圖片來源:褚氏農業提供
以下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褚一斌的采訪實錄。
NBD:今天你去祭拜了嗎?
褚一斌:我剛剛從山上祭拜下來,山上的風特別大。我主要向老爺子(褚時健)匯報了過去一年的工作,也沒有講很多話,畢竟我這個年齡也50多歲了,沒有那么婆婆媽媽、凄凄切切的。
對于老爺子這份最后的事業,應該說是沒有達到他心里設想的那種狀態,我們努力把他想做而沒有完成的事做好。去完成好他的身后未了事,我覺得這點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
水果是非常難做成品牌的一種產品。近百年的歷史中,全世界做成的國際性品牌只有3個。他老人家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把它做到了國內品牌。在這個基礎上,怎么把他的事業進一步做好,我相信這個是對他最好的交代。
NBD:這一年時間,你對父親精神的理解,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褚一斌:沒有太多新的認識。他老人家(褚時健)從來都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社會人。也就是說你生存在社會上,作為一個社會人,就有你一份責任。無論是對家庭的責任也好,對公司的責任也好,還是對整個社會的責任,他從來都強調的是這一點。
他活著從來都不是為了自己。他是一個沒有娛樂的人,把完成好工作當成一種自己的使命或者目標。在達成自己目標的過程中,他會得到一種快樂。
NBD:過去一年,褚橙的發展情況如何?你給自己打多少分
褚一斌:2019年我們的銷售在2018年的基礎上略有增長,增幅在5%~8%,這其中也有降低成品率、產量下滑的因素。坦白講,2019年,我們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老人家去世前3年,也就是2016到2018年期間,那個時候他身體狀態等各方面都一點不好——畢竟是接近90歲的人了,也是自然規律。他精力也是有限的,也由于家庭內部的一些原因,讓老人家有一些分心。這導致褚橙品牌在市場、在消費者群體中,不像以前那么有活力了。
2019年,我接手整個團隊后。在種植、包裝、與消費者交流以及渠道上,我們都花了大力氣,在品質和管理流程上也有較大的提升。老爺子交給我的時候,他給我打80分。我那個時候給自己打了65分。經過一年后,我感覺能勉強可以(給自己)打到75分。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去年您曾稱褚橙要在六年內上市,目前進展如何?
褚一斌:對我們來說,上市不是目的,而是一個讓企業公開化、透明化和社會化的手段。我們主要是以此來加強公司的內部管理:如果你不用上市的標準來“卡”自己的話,那么你必須內部設置一個清晰的管理體系。但是怎么才算清晰?所以還是就用國家的法律吧。一家上市公司,它必然有一些涉及法律或管理的條例,來約束自己的管理團隊。通過社會化,可以幫你來解決一些管理的基礎(問題)。通過上市的規則來約束團隊,約束自己的管理組織架構,這才是我的主要目的。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上市只會減緩,不會加快。
NBD:你父親有很多企業界的朋友,這些天有沒有人跟你聯系過表達追憶?
褚一斌:有很多人跟我電話聯系(想過來),但因為現在還在疫情中。我建議他們不要過來,他們的心意我們會轉告給老爺子的。不過,剛剛我在山上看到,老爺子墓碑前堆滿了花、各種水果,我都不知道是誰來過(笑)。
我看了下痕跡,基本是今天來的。最有意思的是,我剛才看到老爺子墓碑前放了好幾個新鮮的辣椒,老爺子喜歡吃辣,這個人很用心,這一點讓我很感動。
NBD:你談到你父親的個性是較剛強的,現在,你如何理解他的這一點?
褚一斌:他在家里是長子,有很多弟弟和妹妹,父母很早就離世了。長兄如父,那時候他就帶著很多的弟弟妹妹了。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困難時期,很多人因營養不良而水腫,但我們家里人沒有一個水腫,這一點讓他很自豪。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因為老爺子上山能打獵,下水能抓魚。
對工作,他不僅要超指標完成,在生活上,他也抓緊用剩余的時間,把一個家庭的重擔扛起來。如果沒有一個鋼鐵的意志,沒有一個鋼鐵的身體,他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從那樣一個比較艱難的年代走過來,他也必須是一個剛強的人。
NBD:今天最想對你父親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褚一斌:我想對老爺子說,老爺子您這一輩子沒有多少開心和快樂,總是肩負著工作和生活的重任。沒有娛樂,以工作為成就,以工作為快樂。希望您現在不管在哪里,都能夠開開心心,卸下工作和生活的重擔,笑一笑,快樂一點開心一點,對自己不要那么苛刻。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