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5 22:33:15
國鐵吉訊受資本追捧的主要原因就是鐵路系統龐大的客流,但COO廖展表示,國鐵吉訊面向旅客的服務不會停留在流量入口層面。
每經記者|李少婷 每經編輯|陳俊杰
距離春節還有50天。12月5日,國鐵吉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吉訊)表示,電子客票正在全國范圍內加速推廣。
作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集團)旗下首個混改平臺,國鐵吉訊匯聚了鐵路系統資源以及騰訊科技、吉利控股兩大民營資本,成立約18個月,已開發出面向旅客的第一款產品“掌上高鐵”,電子客票實行后,掌上高鐵行程服務功能的實用性更加凸顯,緩解用戶的焦慮感。
“我們希望掌上高鐵能作為‘一個手機乘高鐵’的標準的工具。”國鐵吉訊COO廖展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鐵吉訊不甘于僅僅成為流量入口,而是致力于打造高鐵服務矩陣。
2011年6月,鐵路系統開始邁入“刷身份證進站”的無票時代,京津城際、京滬高鐵只需二代身份證就可直接進出站。2018年11月,鐵路部門在海南環島實行鐵路電子客票服務試點。
進入2019年下半年,電子客票的試點范圍快速增多。國鐵吉訊方面介紹,截至目前,2019年內全國共增設100多個電子客票試點車站,到12月中旬,將逐步擴大電子客票應用實施范圍,全面進行推廣。
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旅客只需身份證和手機就可以在高鐵站暢快出行。而按照去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計算,電子客票的推行將減少用紙超過1.5萬噸。
紙質票沒有了,車次、席位、檢票口等信息的查詢成了旅客們棘手的問題。國鐵吉訊介紹,除了人們已經相對熟悉的12306,掌上高鐵也可以提供關鍵乘車信息及行程提醒。
“鐵路服務包含信息服務,其中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將電子客票和行程信息能夠更方便的提供給旅客,以解決旅客出發前的焦慮感問題。”廖展表示,電子客票不僅可以便利旅客出行,同時也可以提升鐵路系統內部的工作效率,減少站點的人工操作,提高通行效率。
國鐵吉訊是國鐵集團體制創新的嘗試。2018年6月,吉利控股和騰訊科技聯合體成功中標國鐵集團旗下動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國鐵吉訊前身)49%股權,交易價格43億元,相較于底價上漲約41.03%。
國鐵吉訊受資本追捧的主要原因就是鐵路系統龐大的客流,而競標成功無異于坐擁一個天然的流量入口。但廖展表示,國鐵吉訊面向旅客的服務不會停留在流量入口層面。
掌上高鐵是國鐵吉訊面向C端的第一款產品。騰訊科技與吉利控股進入不足3個月,掌上高鐵App1.0版本上線,今年7月,掌上高鐵推出2.0版本,進一步提升推廣五大核心服務,包括高鐵WiFi、行程管理、極速打車、高鐵訂餐、在途娛樂,目前擁有5000萬用戶。
廖展表示,國鐵吉訊的盈利突破點在“吃”和“行”上,未來還將拓展旅游、金融等方面的延伸服務。
不過,“吃”涵蓋的訂餐服務與鐵路系統是統一的。而“行”上的拓展正是股東之一吉利控股的優勢所在。根據國鐵吉訊的介紹,目前“極速打車”已接入多家網約車平臺,還推出自駕租車、共享汽車等功能,意在緩解高鐵站“叫車難”。
廖展稱,根據國鐵吉訊方面市場調研的情況,高鐵站接送站單量占整個市內交通單量的10%,也是司機的收入主要來源之一,以高鐵站為依托打造打車服務平臺符合供需兩方需求。
打車服務是否會形成與高德地圖等平臺形成正面競爭?廖展認為不會。“地圖商等是流量型的,我們是服務型的。”廖展表示,國鐵吉訊希望能助力鐵路方面提供一個統一的線下的服務平臺,最終形成高鐵網絡中的整體打車服務網絡,這與高德地圖等地圖商的訴求是不同的。
在國鐵吉訊辦公地點的入口處,一個類似高考目標倒計時的海報貼在電梯旁。“快了,應該就在這幾天。”廖展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今年的目標很快將要完成。
國鐵吉訊成立僅有18個月,尚處投入期,廖展以創業公司對國鐵吉訊定位,他表示,目前股東方面沒有給公司盈利壓力。國鐵吉訊的業務主線一是WiFi服務,二是打造鐵路服務矩陣。
廖展透露,WiFi服務是國鐵吉訊成立后主要的投入方向,作為首席運營官,廖展本人正是出身于WiFi業務。
目前復興號首先進行了WiFi服務覆蓋,和諧號也將于12月6日開啟覆蓋。但廖展也坦言,WiFi網速尚有提升空間。
“WiFi使用場景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家里,一個是辦公室。對于高速移動的WiFi網絡,我們要加強的地方還是蠻多的。現在來看,我們目前首先是要確保對流量敏感的人群以及有聯網辦公需求的人的WiFi服務,可能在網絡分配和效率上還要提升。”廖展表示。
5G商用已經在一線城市布局,這是否會對大量投入WiFi技術的國鐵吉訊形成戰略沖突?在廖展看來,5G與WiFi將是并存狀態,此外,他還透露,國鐵吉訊已與中國移動開展技術研究,兩方就“5G信號在高速運轉的列車里的增強”展開合作。
“(掌上高鐵)目前的版本會直接讓大家看電影。畢竟這幾個小時看電影才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的)爆米花晚點再賣。”廖展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