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08 00:00:18
11月7日,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批準百奧泰研制的阿達木單抗注射液BAT1406(商品名:格樂立)上市注冊申請。該藥是我國批準的第一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也是百奧泰首個獲批上市的藥物。
每經記者|劉晨光 每經編輯|梁梟
11月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國家藥監局)發布公告,批準百奧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奧泰)研制的阿達木單抗注射液BAT1406(商品名:格樂立)上市注冊申請。該藥是我國批準的第一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也是百奧泰首個獲批上市的藥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已經上市的阿達木單抗原研藥修美樂,國內還有十多家藥企在開展相關研究,已經有多家公司提交上市申請或處于三期臨床階段,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國家藥監局官網信息顯示,BAT1406為國內獲批的首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適應癥為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和銀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圖片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截圖
資料顯示,阿達木單抗注射液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全人源抗腫瘤壞死因子ɑ(TNF-ɑ)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地與可溶性人TNF-ɑ結合并阻斷其與細胞表面TNF受體p55和p75的相互作用,從而有效地阻斷TNF-ɑ的致炎作用。除此之外,阿達木單抗還可能通過結合跨膜TNF-ɑ,產生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CDC)、誘導細胞凋亡等效應,清除一部分致病的靶細胞。
本次百奧泰的阿達木單抗為生物類似藥。所謂“生物類似藥”,是指一種根據臨床結果證明與獲批生物產品(稱為原研藥或參照藥)高度相似,且在安全性及療效方面與參照藥沒有臨床意義差異的生物藥物。百奧泰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顯示,生物類似藥研發的關鍵因素在于構建能高效表達、穩定性好,且與原創產品高度類似的大分子的表達體系,這需要建立一整套研發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百奧泰是一家從事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研發、生產的制藥企業,于今年7月8日向上交所提交招股書欲在科創板上市。隨著BAT1406的獲批上市,該藥也是百奧泰第一個成功進行商業化的藥物。不過,由于之前沒有產品上市,以及持續性的研發投入,百奧泰暫時沒有主營業務收入,近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累計虧損超過1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BAT1406三期臨床獲批的適應癥為強直性脊柱炎,但根據CDE于2019年3月1日發布的《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生物類似藥臨床試驗設計考慮要點》,“如果原研藥已批準適應癥在某一個人群中完成了生物類似藥的系統比對研究,那么候選藥就有可能基于已有的數據和信息,尋求原研藥已批準其他相同作用機制適應癥的獲批”。此外,修美樂(阿達木單抗原研藥)已經在國內獲批了三項適應癥,所以BAT1406在中國獲批上市后,公司可以進一步將適應癥外推至原研藥所有獲批適應癥。
事實上,阿達木單抗確實擁有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數據顯示,修美樂僅2018年的全球銷售額就達199.36億美元,超過艾伯維企業營收的一半,且從2012年開始,阿達木單抗已經連續7年成為全球單一藥品銷售的頭把交椅。
不過阿達木單抗原研藥的價格相對昂貴,招股書顯示,2018年,修美樂在我國的中位中標價為7586元/支(40mg/0.8ml),按藥品說明書使用,一年的患者費用接近20萬元。高昂費用限制了廣大病患的可及性,修美樂目前在我國尚未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僅在少量地區進入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藥品目錄。
來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到2023年,我國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市場將增至47億元,到2030年將達到115億元規模。鑒于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內藥企中,除了吃“螃蟹”的百奧泰外,截至2019年5月,已有15家國內藥企開展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的臨床試驗。其中,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也陸續提交上市申請,有多家公司的阿達木單抗處于三期臨床階段。
賽迪顧問高級研究員張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作為全球銷售額排名第一阿達木單抗類似藥,百奧泰的阿達木單抗在國內上市后將擁有巨大市場潛力。“此次獲批的阿達木單抗類似藥按照生物類似藥申報,相比于原研藥,效果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具體還要看藥物的后續使用效果。目前,阿達木單抗雖已在中國上市,但尚未納入醫保,如果百奧泰的阿達木單抗類似藥未來定價處于合理區間,且效果和原研藥類似,未來將更具有競爭力,至少已經在國內藥企中占據了先機。”張宇強調,該藥的適應癥未來會逐步拓展,市場也將逐步打開,最后還是要看公司后續采用怎樣的銷售推廣策略。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