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9 11:17:24
一個城市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近年來,深圳之所以能夠形成較大的發展速度,深圳企業家貢獻不可忽視。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創新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創新能夠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財富和價值。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從“前店后廠”到逐漸孕育創新要素,深圳科技產業發展之路,也是民營企業的不斷壯大之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日深圳擬將每年的11月1日設立為“深圳企業家節”,多位深圳企業家表示,此舉將進一步鼓勵民營企業家的創新奮斗信心。
事實上,創新創業的基因已經融入深圳的血液之中,在深圳市工商聯主席、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列看來,深圳絕大多數居民為移民而來,這種環境也容易孕育出創新要素。他認為,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是深圳的優勢,但也應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基礎研究能力。
一個城市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近年來,深圳之所以能夠形成較大的發展速度,深圳企業家貢獻不可忽視。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深圳企業家精神主要包含三個方面;排在第一個的是“創新”,即敢闖敢試;此外深圳企業家充滿激情,在國家政策引領下,靠自身和市場的結合開拓發展之路,深圳很多企業家扎堆,相互影響,相互投資,相互支撐;第三,深圳企業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但是不太具備現代家族企業的特質,比較早建立了包含清晰產權,職業經理人制度,良好治理結構等三個元素的現代企業制度。
在陳志列看來,深圳的創新元素與其歷史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深圳大多數居民都非本地人士,主要是從外地移民而來,這一點在國內一線城市中具有獨特性。
陳志列認為,一般移民敢于創新,在全世界都是這樣。在美國,其西海岸的創新能力比東海岸要強,硅谷相對于來講屬于后開發的地區,歐洲移民先到了美國東海岸,然后去了西海岸。以色列也是一個創新程度比較高的地方,由于歷史的原因,在較短時間內全世界很多猶太人移居到那里,移民比非移民更加敢于創新。
為什么移民城市就容易孕育“創新”要素?陳志列認為,一旦創業者在這里失敗,老家人并不清楚,這也免去了一些后顧之憂。陳志列表示,從人類學角度,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城市生活,從小學、大學到參加工作,即25歲左右,大約有600人是熟人,如果在認識600個熟人的城市創業,倘若產生一些失敗的消息,在兩個小時左右,這600個人都知道了,但如果是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即便失敗,大部分可能并不清楚,創業者也就更加敢于創新。“由于移民社會敢于創新,造成整個社會氛圍寬容失敗,只有寬容失敗才能導致創新。實際上,任何一件創新的事情,失敗率都比較高。”陳志列說。
陳志列坦言,深圳之所以能夠吸引很多創新人才,一方面是深圳的人才政策,但國內其他城市同樣也具有很好政策條件;另一方面,關鍵在于深圳有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會寬容失敗,這意味著即使失敗,也可以有很多回旋余地。
從“前店后廠”到孕育創新要素,深圳一直走在自主創新發展路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進入2019年,有兩個重要文件指出深圳的城市內涵也是“創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確立了深圳在灣區四大重點城市中“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此外,今年8月份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其階段性目標也是將深圳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那么“創新”到底如何來定義?郭萬達表示,如果按照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深圳已經處于世界前列。跟創新相關聯的另一個維度原始創新,深圳現在還相對薄弱,有一定提升空間,他表示,現在深圳正在加大源頭的創新、基礎的創新,這個叫科學發現。深圳在科學發現上,現在還有點缺乏,所以深圳努力爭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多建大學。郭萬達強調,工程師只能是技術發現,深圳真正要在全球成為一個標桿城市,光靠工程師和技術發明遠遠不夠,必須有科學發現,源頭創新,二者結合在一起。
陳志列認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基礎研究很少由企業來承擔,一般是由社會和國家支撐。
從世界經驗來看,一般來說,如果某個城市基礎研究十分密集,一般并不是產業化發展最好的城市。在某個國家,基礎研究比較聚集的城市,產業化一般是另外一個城市。
“深圳整個產業鏈做得最好應該是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陳志列表示,科技成果問世之后,也要逐漸推動其產業化,產業化也是需要長期來做,復雜度和需要的時間不比基礎研究少,這也是一個專業的領域。
在陳志列看來,當前除了堅持自己本有的優勢,深圳也加緊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可以看到深圳正逐步落地很多國家科學城和重大裝置,會進一步起強化對基礎研究的布局。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正逐步從簡單的加工制造業轉型,高科技企業在這個創新包容的環境中迅速成長,典型如華為、騰訊等世界級企業的誕生。從技術創新到基礎創新,深圳的創新發展正在邁向一個新臺階。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