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8 19:50:09
李鳴是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近幾年一直在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方面持續探索。他認為,越來越多的領域采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信任的問題,針對金融、教育、供應鏈、物流、農業等行業的應用層出不窮,大多基于行業來對應用進行分類。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文多
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安全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目前,區塊鏈技術再次成為焦點。
李鳴作為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近幾年一直在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方面持續探索,也見證了區塊鏈技術近幾年的起起伏伏。10月28日,李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示,區塊鏈的技術探索階段已經從底層平臺開發過渡到細分領域應用,相較于前幾年行業初期淺層次的應用,一些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代表案例也逐漸出現。
“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區塊鏈底層平臺逐漸成熟,應用更加廣泛,技術更加聚焦,整個行業的發展從小規模探索走向多元化實踐。”李鳴表示,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迭代,很多人從觀望該技術的態度改變,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和產業機構都開始從不同領域和視角加強對于區塊鏈的關注,進一步通過資金、技術等方面扶持產業,為區塊鏈進一步發展提供便利和支持。此外,近幾年的區塊鏈發展也加速了對于公眾的普及教育,外界對于區塊鏈的認知進一步加深,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也參與到了區塊鏈標準的探討和制定中。
但李鳴也提醒,區塊鏈技術十分復雜,區別于已發展非常成熟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生態和流量入口依然在培育期,商業閉環尚未形成。
李鳴。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目前區塊鏈在哪些行業加速應用?
李鳴:越來越多的領域采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信任的問題,針對金融、教育、供應鏈、物流、農業等行業的應用層出不窮,大多基于行業來對應用進行分類。但從區塊鏈的技術特點來看,教育領域學歷認證和農業領域的溯源,都是基于區塊鏈技術防篡改的特性而產生的存在性證明的應用。因此,可探索將區塊鏈的應用分為存證確權、交易交換、信用、溯源四大類。
NBD:在您看來,近兩年區塊鏈的發展出現了哪些變化?
李鳴:從產業的視角來看,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也進一步加深、普及了外界對它的認知。外界對于區塊鏈充滿狂熱、浮躁的階段已經過去,基本概念普及不斷加速,下一步則是各個領域的人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尋找技術的應用點。
另一方面,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行業的梯隊分化現象。一些領域已經探索出實際案例和運行標準,再入局的競爭者就不再“一頭霧水”。有了更多參照內容和經驗借鑒,在推進未來技術研究和產業結合的過程中,阻礙進一步減少。
NBD:大型企業布局區塊鏈存在哪些優勢?
李鳴:通常來說,大型企業往往具有成熟的業務模式,豐富的業務場景和規模化的客戶群體,在帶動區塊鏈發展方面具有更多優勢。首先,大型企業在相關產業中通常占據更多的生態資源,有更強的行業競爭力,在新興技術領域可投入的資源更多。其次,自帶流量的大企業進行戰略化布局,通常能夠影響和帶動上下游中小型企業的業務方向。
資料圖,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上的區塊鏈金融專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NBD:目前區塊鏈的發展還需要進行哪些變革?
李鳴:產業出現的主要標志是出現基于數字科技產生的服務,只有出現服務形態才能說明具備了產業雛形。以區塊鏈技術為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但只是處于關鍵技術研究和服務模式探索的早期,出現了司法存證、供應鏈金融和產品溯源等典型應用場景,但所有應用場景還無法形成商業閉環。
尤其是在產品溯源的場景中,實物資產和數字資產映射的技術問題始終無法突破,形成的溯源服務無發達到防偽溯源的目的。未來區塊鏈技術需要積極利用標準化方法,明確標準化對象,沉淀現階段最佳實踐,剖析技術發展規律,建立數字科技生態體系,探索創新服務模式,推進產業發展。
NBD:區塊鏈發展目前還面臨哪些難點?
李鳴:區塊鏈技術可以在多方協作過程中降低商業摩擦,提升協作效率。然而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重組或創新商業生態的難點不是技術問題,技術只是完成底層平臺和應用的構建,重點是商業生態的整合。從應用創新來看,可從兩個方面來思考。第一,能否依據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構建一個新的業務場景。比如,可利用區塊鏈可信、共識、防篡改等技術特點應用在供應鏈領域,創造新的互聯網金融應用場景。如眾安(指眾安在線)的“步步雞”項目。第二,解決某類傳統互聯網解決不了的問題。如在藝術品領域,由于其價值高、產業鏈復雜,傳統互聯網領域并沒有覆蓋,而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剛好能解決高價值資產傳遞問題。
NBD:區塊鏈需要與其他技術產生怎樣的聯動效應?
李鳴:區塊鏈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每項技術的產生都有其發展規律,都需要依賴于前置技術的發展,相互促進構建技術體系。整個技術體系的發展具有清晰的邏輯關系,物聯網技術的成熟獲得了更多數據,通信技術的發展加速了數據流動,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使數據的承載和資源調度成為可能,大數據技術加速了數據處理能力,人工智能實現了數據的利用。在此過程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都在融合應用以促進數據價值最大化。因此,對數據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可信、共識、防篡改特性的區塊鏈技術填補了最后的拼圖,為最大化數據價值提供技術保障,最終形成數字科技融合生態。
圖片來源:攝圖網
NBD:區塊鏈標準化研究重要性何在?
李鳴:標準已經成為區塊鏈從技術向服務轉化的關鍵方法,以標準為依據,整合政、產、學、研、用、資等相關社會資源,共同推進區塊鏈產業發展。近年來,區塊鏈在概念、技術、應用和組織形式等方面發展迅速,但仍需要以標準化為引導達成產業共識,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一是區塊鏈需要統一的認識和理解。區塊鏈創新的技術特征吸引了各行業的專家,從技術、應用、經濟、社會甚至哲學視角闡述對區塊鏈的理解和期望,錯綜復雜和相互矛盾的解釋對公眾理解區塊鏈技術造成了極大困惑,需要通過標準定義區塊鏈的基本概念,統一認識,正本清源。
NBD:目前區塊鏈標準化制定情況如何?區塊鏈的標準制定發生了那些變化?
李鳴:我國區塊鏈標準化工作從2016年底啟動,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在工信部和國標委的指導下,旨在通過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推進產業快速發展。
自2017年5月發布第一個團體標準以來,截至2019年6月,批準立項1項國家標準,申請立項1項行業標準,共發布七項團體標準,并有六項地方標準在研。在國際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也是ISO TC307的國內對口單位,相關專家也承擔了IEEE計算機協會區塊鏈委員會主席角色。在國內也正在籌備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技術委員會。
區塊鏈技術涉及多個產業,隨著技術的不斷變革,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多方協調和產業共識,整個標準的生態構建更加完善。在研究標準的過程中,除了區塊鏈企業的加入,也有很多區塊鏈企業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加入,共同討論細節,制定標準,推動區塊鏈技術進一步運用到產業中去。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