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1 18:01:20
記者盤后采訪了多位公募基金人士,看基金經理如何解讀近期系列重磅文件對股市的影響,政策暖風下今天股市沒能如預期般大漲的原因,以及2019最后一個季度股市上漲空間還有多大?
每經記者 王晗 每經編輯 葉峰
中秋節前,監管釋放了一系列重磅政策利好,政策持續放寬為股市引入活水,引導各類中長期資金流入股市,不過從今天的市場表現來看,大盤反應并不充分,三大股指不僅沒有上漲,反而出現小幅調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盤后采訪了多位公募基金人士,看基金經理如何解讀近期系列重磅文件對股市的影響,政策暖風下今天股市沒能如預期般大漲的原因,以及2019最后一個季度股市上漲空間還有多大?
三大政策齊發 為A股引入活水
年初剛剛松綁QFII、RQFII投資額度,9月1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再宣布,直接取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同時也將RQFII試點國家和地區限制一并取消。
就在同日證監會下發的重磅利好消息"深改12條"也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會議提出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個方面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抓緊落實已公布的對外開放舉措,維護開放環境下的金融安全,同時推動放寬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比例和范圍,推動公募基金納入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金投資范圍。
更早時候,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于9月16日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提振了股市信心,據悉此次降準整體約釋放流動性9000億元。
政策利好消息一出各大機構爭相解讀,從反饋態度來看,政策為股市長期發展指明方向,旨在引導外資更深入的參與A股,引導中長期資金流入股市。某大型基金公司總經理稱,我認為解綁QFII、RQFII額度,表明了開放的態度,堅定外資的信心,可以更好的鼓勵長期資金入市,但是短期來看對市場影響較為有限,而深改12條實際上是一次對基本制度的完善,并不能簡單的視作股市的利好利空,目前來看股市并不缺錢,降準信號確實對股市短期有提振作用,往后一年到2年時間來看,中國的貨幣市場仍屬寬松,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市場是有好處的。
博時基金宏觀部稱,由于此前QFII和RQFII的額度較為充足,當前取消額度限制并不會立即帶來境外資金流入,但這一決定仍具有強烈的信號意義。取消QFII/RQFII的限制之后,境外投資者通過QFII/RQFII進入內部資本市場的便利性大幅提升,而且較陸股通渠道相比,享有與A股交易時間對接、投資標的更廣、可參與新股申購和大宗交易等優勢,進而將提升境外資金直接參與A股的積極性。
在南方基金看來,未來外資流入長期利好科技、券商板塊。"從截至目前北上資金的持股情況看,其持有流通市值占流通A股比重居前五位的行業分別為家用電器、休閑服務、食品飲料、建筑材料、醫藥生物,預計這一類行業有望隨著后續外資的持續性流入而進一步獲益。與此同時,考慮到外資放量流入有望進一步改善市場流動性,科技、券商板塊有望直接受益。"
政策利好集中爆發 公募明確股市長期向好
盡管中秋前期的一波政策利好密集來襲,但今日A股大盤反應顯得相當冷靜,截至收盤A股三大主要股指全面下跌,其中上證綜指跌0.41%,深證成指跌1.12%,創業板指跌1.26%。而此前比較活躍的科技、軍工、白酒都較前期出現明顯回落,其中白酒指數大跌3.97%,軍工指數、科技100指數跌幅1.13%、1.28%。
顯而易見的是,昨日接連落地的兩則重磅利好并沒有對今日的股市形成利好刺激,"確實是因為前期整體表現的太好了,尤其是9月份以來A股是一個比較強勢的行情,帶動了很多情緒面的反饋,這種反饋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報,包括電子、通訊類的科技主題都有比較大超預期,今年以來政策逐漸筑底,流動性、情緒面都在轉好,2018年市場又跌的這么多,所以今年市場漲的如此之好很有可能是過度反應了,我們不認為經濟盈利面的拐點已經出來了,并且不認為是短期內可以見到的,所以市場此次微調是很正常的。"滬上某基金經理解釋稱。
面對這樣的市場反應,多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股市長牛的信號已經明確,但是短期維度看市場依然沒有明確上漲信號。上述基金經理稱,我們認為今年四季度和債券、海外資產相比,A股的性價比還是存在的,但不覺得今年是大牛市非常明確的一個年,不過長期來看A股牛市應該是到了。政策利好從去年10月就一直存在,這也是我們認為政策底來了的一大信號,不過經濟確實沒有好起來的跡象,甚至全球經濟都沒有好轉跡象,另一方面降準這個事并不是一個超預期的事情,但是對釋放流動性的節奏和量可能有一點超預期,我們的理解是長邏輯上看大家預期一致看好股市,但短期流動性仍是情緒面上的一些反饋。如果你問我長期投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在傳統核心資產中挖掘具有有優質護城河的個股,另一個就是新的資產中科技創新類主題,但是拉到短期維度看,大的方向大周期的判斷不重要,我會看到的是經濟的狀態沒有好轉,能否保證超估值盈利需要重點考慮,科技板塊是不是聚集的比較多我們都會考慮。"
"目前的一系列政策不會改變我對后期市場的判斷,加強對外開放的路線是對的,但是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原來的投資邏輯是在相對基數增長的情況下龍頭股受益,另一個是科技研發的投入終將創造營業收入和利潤,這兩個方向是長期的方向,但是市場階段性反應已經比較充分了,從投資角度上看還是會稍微保守一點,具體持倉上已經在向科技方向傾斜,主要會向高投入高研發的科技行業方向去轉,無論從國家需求、鼓勵方向以及企業發展方面看,這些企業最終一定會產生營業收入和利潤。"上述大型基金公司總經理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