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22 11:35:47
“目前醫藥企業有幾千家,未來會降到原來體量的十分之一,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降一半。”天風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鄭薇坦言,小的醫藥制造企業會被淘汰,但同時也會催生一些新的業態,目前整個行業處在創新的起點上。
每經記者|劉晨光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張海妮
2019年8月21日,在十字門金融周醫藥產業投資峰會上,專家分析醫藥產業投資機會
醫改處于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仿制藥一致性評價、“4+7”帶量采購等政策推動醫藥產業結構的變化,醫藥產業的投資方式也會隨之改變。
8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十字門金融周醫藥產業投資峰會上獲悉,天風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鄭薇認為,新醫改已經有10年時間,醫藥是長周期剛性需求,不太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未來國家醫藥產業會在政策的加持下不斷轉型升級,向頭部公司集中。
醫改進行時,醫藥產業的變革和升級也是圍繞醫改政策徐徐展開。
在鄭薇看來,醫改主要分為三條線,即業內常說的“三醫聯動”:一是醫保,主要解決支付和看病問題,達到廣覆蓋、降低藥價的效果,涉及國家醫保局;二是醫療,由國家衛健委組織,走分級診療路線,解決頭部醫院醫療資源過于集中的問題;三是醫藥,涉及國家藥監局,通過嚴格評審,保證藥品質量。
在鄭薇看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們對于醫藥的需求也逐漸加大。“一個人的醫療支出大概80%都是花在60歲以后。”鄭薇認為,醫改政策加速了產業變革。
隨著“4+7”帶量采購等政策的陸續出臺,醫藥行業逐步開啟整合模式,產業加速集中。“目前醫藥企業有幾千家,未來會降到原來體量的十分之一,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降一半。”鄭薇坦言,小的醫藥制造企業會被淘汰,但同時也會催生一些新的業態,目前整個行業處在創新的起點上。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醫藥產業的毛利率在80%左右,藥企基本處于“躺贏”狀態,鄭薇認為,醫藥行業實際上是科技行業,但是以前多被當成了制造業。她建議,頭部企業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到創新領域,整個醫藥產業鏈會產生結構性變化。鄭薇坦言,如果一家藥企的科研投入不能占到其營業收入的10%,很難稱得上是一家創新藥企業。
鄭薇認為,后來居上的創新藥企應盡量避免同行業龍頭進行面對面碰撞,可以選擇差異化路線。她認為,醫藥行業將逐步由渠道為王過渡到產品為王,好的產品才是未來的根基。鄭薇指出,醫藥產業估值體系相互滲透達到穩定狀態,未來A股的溢價將會逐步被拉回均值水平。此外,她認為會有更多的醫藥人才從海外歸來,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硬核”團隊。
在國家醫改政策的加持下,醫藥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選擇醫藥股的標準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鄭薇建議,近年來CRO、CMO、CDMO等醫藥外包服務產業發展迅速,其原因主要是創新藥企意圖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鄭薇建議投資方向應圍繞醫藥產業政策趨勢,選擇那些真正做研發的公司,選擇標準為:一方面是標的的創新元素,另一方面是其全球化水準。在鄭薇看來,消費型醫療產業、醫療器械頭部公司及臨床前篩查等領域都是可以嘗試的。
談到創新藥產業,不得不提科創板。在鄭薇看來,科創板的創新藥企業或是未來比較重要的投資機會。與國際接軌的IPO規則讓更多的生物科技公司能夠登陸A股資本市場,無疑會進一步助推新藥的研發水平。在鄭薇看來,科創板的“火爆”認購超出預期,她認為由于科創板標的的稀缺性,多少會存在一定的溢價水平,未來溢價幅度會下降,但優質標的還是會保持一定的溢價水平。
事實上,新藥研發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建立在累積失敗的基礎之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表示,根據德勤報告,成功上市一款新藥的成本從2010年平均11.88億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約21.68億美元,“這主要是指一款藥從篩選化合物到成功上市所有的成本,都算到了研發過程的成本中”。宋瑞霖坦言,創新藥研發成功概率并不高,其中新藥從臨床一期到上市只有不到10%的成功率,而腫瘤藥只有約5.1%。
科創板給創新藥企帶來了契機,創新藥企又該如何把握機會?宋瑞霖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從科創板IPO規則來說,更多強調公司及產品給市場帶來的關于未來的、確定性的信息,作為生物制藥企業,其股票價格實際上主要反映股民對公司未來的信心。宋瑞霖強調,創新藥企業一定要在實質品種上下功夫,他認為創新藥不僅僅是“新”,更重要的是要解決重大的臨床需求,“新”不一定有價值,“能不能滿足臨床空白,實現重大替代,這應該是未來生物醫藥創新的一個基本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